江苏联发:传统纺织企业重新崛起的典范
生意社8月13日讯 一个传统行业劳动密集型的棉纺织厂,凭借连续七年每年上千万元的科技投入,拥有了一流的生产设备和几十个各类专利、软件著作权,还达到了符合评比条件的其他指标,在去年成建制地跻身于江苏省高新技术行列。
一个产品外销率达94%以上的外贸出口企业,因为在前几年建成国内唯一的“布料图书馆”、“小样布中试生产线”、“物理测试中心”等非效益部门,因而在业内颇有些知名度。也许如此,当全球性金融危机袭来时,不仅产品不降价,其国外订单还有增无减……
一个既不是开拓者,也不是终结者的“联发”,在纺织企业多如牛毛、苏州无锡更是强手如林的江苏,因秉承“成功等于不可能”的经营理念,依托的是持续多年、深入人心的三级科技创新体系。
“联发”今天的一切,源于平时很不起眼甚至不被同行认可的点点滴滴。而这些点点滴滴汇集到一点,就是该企业产品的质量保证,从而铸成了该企业产品的品牌基础。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企业的科技创新,实质上就是在磨刀,虽然一时看不到直接的效益,但今后“砍柴”时,还是会有更多收获的!
8月8日上午,一个大吉大利的喜庆日子。正在陪同记者采访的公司项目主管小向接了一个电话,面带微笑地告诉我们:“最新消息,本公司被评上2008年中国色织行业综合实力前4强,中国棉纺、色织行业竞争力20强,中国纺织服装出口100强。今天就在广东领牌……”
2008年,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实现销售14.22亿元,出口创汇1.6亿美元,纳税4407万元,利润1.25亿元。前两项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6.4%、38.76%。而今年1—6月份,该公司接单量达到4850万米,完成实际产量4230万米,同比增长3.6%和2.8%;出口创汇7600万美元,实现利润8835万元,纳税2564万元,同比增长2%、56.1%、45.68%……这就是该公司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交出的靓丽答卷。
十年跨越业精于勤谋发展
走进“联发”厂区正门,整齐划一的现代化厂房里早已看不出传统纺织工厂的影子。车间里数千台现代化纺织机咔嗒作响,员工站在机器旁,注视着液晶显示屏,观看着织好的布料源源不断地被整理、折起,然后运送到下一个车间加工。
10年产量翻了12倍,产值翻了7、8倍,辐射企业近500家,带动当地3万人从事纺织行业工作。如今的“联发”已经稳稳地坐上了江苏色织行业龙头的位置。在纺织企业多如牛毛的江苏大地,“联发”的崛起既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也是以企业为主体科技创新的硕果。
在1998年,由于地处苏北的东台市色织厂销售渠道好,而淮安涟水县、泰州姜堰市的设备又强;一江之隔的苏南纺织业,更是无人能比。如无锡的太平洋集团已经连续15年稳居江苏第一。“夹缝中求生存”,是当时“联发”真实的处境。
公司迅速扩张的第一步就是对淮安涟水县华隆色织厂的租赁,这在后来也被公司领导戏称为“借鸡下蛋”。借助于这次租赁,“联发”也完成了第一次纺织设备的更新换代。
当年就接到了来自台湾“人字提花高支高密府绸”和“纯棉高密府绸”的订单。这两个品种当时只有台湾拥有此能力,周边的日韩等国都无法完成。也因为如此,这两个产品当年就获得江苏省新产品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