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国人着装变迁 两代裁缝见证服装“演义”
裁缝店生意转衰之后,徐红兴开始转向服装定制。在做企业服装团体定制取得成功后,他于2005年在雅秀市场租下两块场地,取名苏珊裁缝(服装定制)店,彭伟帮他管理其中的一家店。
雅秀市场地处三里屯,很多外国人来此购物。为了与外国人做生意,彭伟报了一个班,突击学习英语,尤其是关于布料、尺寸、报价方面的。他的英文名叫Peter,“简单,老外容易记得住”。
在这个店铺里,柜台摆满了各种中高档布料,根据最新流行趋势制作的服装在醒目处展示。除了西服,复古的唐装、中山装,都是这里的主打。
今年7月21日上午,一对外国父子来定制服装。营业员跟他们沟通后,得知他们想定做西服。
“5套还是10套?”营业员用英语问。
"No,no."对方笑着说,他并不想天天穿西服,只要一套西服、一件夹克和衬衫。
彭伟为客人量完尺寸,报价时,让对方看了此前同款衣服的售价。彭伟说,这些客人是以前的客人介绍的,不能比以前的卖得贵。
每到下午,彭伟就忙得没法儿分身了。当然,这比起那些为名人制装的时候,确实显得平淡了。
彭伟记得,2005年,劳拉·布什在该店定制了一套唐装。接到通知后,徐红兴亲自到酒店,为劳拉·布什量体。徐红兴说,当时只专注地测量,跟对方没有什么交流。量完后,立即让店里专门做唐装的裁缝赶制。2008年,罗格夫人和女儿来店里定制了套装。此外,李金斗等诸多演艺界名人均来此定制过服装。
彭伟说,他曾为不少名人量体裁衣,很多人是这里的老主顾。
最大的愿望
彭伟觉得,现在他干的活儿:帮人量体、记下尺寸,跟当年父亲站在路边“收活儿”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当年父亲“收活儿”后,要自己熬夜赶制;现在,他只要把尺寸发到工厂,工人们就会按要求赶制了。
徐红兴邀请过彭德明跟他一起干,彭德明没去,他说:“我干我的裁缝铺,也方便照顾小孙女。”
裁缝铺尽管利润很少,但生意很好。最近,当地居委会的老太太要搞表演,托彭德明做50套表演服。他和现在仅有的一名工人紧赶了好几天,在她们需要前做完。
来北京20多年了,彭德明熟悉这里的老人和新人。遇到浑身是泥的农民工来补裤子,他会少收一块钱。因为,在北京这么多年,他“遇到了很多好人”。当年,他刚到北京时,是当地人送他木板当床卧,送他板凳待客坐。
刚来时,一家人挤在十来平方米的平房里;现在,彭德明和老伴租了一间大院子,儿子、女儿有单独的住处。当年,买不起菜,他到菜市场拣菜叶子回家煮着吃;现在,想吃啥都能买了。
彭德明在老家建了一套三层楼房,一直没人住。最近,彭伟又到老家所在的城镇,花四十多万买了一套商品房,把女儿的户口转过去了。
彭伟说,江苏来的老裁缝绝大多数都回去了,30岁以下的很少再学裁缝了。因此,彭德明打算一两年后回老家,把孙女转回老家上学,那边教学质量好。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孙女上大学。
彭德明一边说话,一边把飞人牌缝纫机踩得飞快。他说,这台脚踏缝纫机跟了他20多年,不会再传给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