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60年国人着装变迁 两代裁缝见证服装“演义”


http://www.texnet.com.cn  2009-08-24 09:20:06  来源:京华时报 收藏

彭德明在缝纫机上操作。这台飞人牌脚踏缝纫机,他已经用了20多年。

  生意社8月24日讯 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件烧炭的熨斗、一台脚踏缝纫机——凭借这四样东西,彭德明的父亲走家串户做衣服,养活了6个儿女。彭德明接过衣钵,于1985年闯到北京,摆摊“收活儿”。经年发展,裁缝铺一度扩大到拥有工人十二三人。

  儿子彭伟承接着这个职业。他学了三年裁剪,现掌管雅秀一家服装定制店,为诸多名人制装。

  其间,他们见证着国人的着装实现由单一到多彩的变迁、由新潮向传统的回归。

  家庭介绍

  彭德明:54岁,江苏南通人,15岁跟父亲学做裁缝。1985年来京,其裁缝店一度发展到有工人十二三人。

  彭伟:30岁,彭德明之子,学习裁剪3年,现在雅秀市场负责一家服装定制店,曾为劳拉·布什、罗格夫人等知名人士制装。

  15岁开始学做裁缝

  1955年,彭德明出生在江苏南通的一个小岛上。父亲靠着裁缝这门手艺,养活他和另外5个弟妹。哪户村民要做衣服了,就先买好老粗布,再把父亲请去。那时都是纯手工缝制,因此,做一件衣服就要一天的时间。做衣服的人家管吃,父亲总会留一些带回来给孩子吃。

  15岁时,彭德明开始跟父亲学做裁缝。

  彭德明虽然上了六年学,但“识字水平只有三年级”,因此,父亲要让他早点学会手艺。从基本的手针到裁剪等手艺,彭德明跟在父亲身边,边做边学。

  学成后,父亲传下4件东西——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件烧炭的熨斗,还有一台脚踏缝纫机。父亲觉得,凭借这些东西,彭德明可以安家立业了。

  当时,农村人做衣服不讲样式。然而,中山装的改良版已在北京出现,并影响至今。

  1956年,大批裁缝名师从上海迁入北京,其中一批精英专为国家领导人和国际友人制装。田阿桐、丁奎英等师傅根据毛主席的特点,对原中山装作了三处改革:一是将上面两个秃而圆的兜盖改成“扁而尖”,使衣服上部显得富有朝气;二是垫肩微微上翘,使肩部更加平整服帖;三是根据毛主席丰颐宽额的脸型,将领子加宽加长。

  毛主席穿着这套中山装拍了标准像,就是至今仍挂在天安门城楼正中的伟人像。此后,毛主席在很多正式场合都穿中山装。这套经过改良的中山装被人们称作“毛式中山装”。

  这样的变化,彭德明当时并未听说,他们那里做的还是老式中山装。他更没想到,在这第一拨外地裁缝进京潮之后,他会成为第二拨裁缝进京潮的一分子。

  背着缝纫机进京

  “这边不错,来吧!”

  1985年9月的一天,彭德明收到了一封电报。电报是妻弟徐红兴发来的。他跟彭德明学了手艺后,于当年8月奔赴北京,在南苑落脚。

  彭德明开始有些犹豫。虽然是裁缝,但买不起布,他的衣服穿过后,也要传给老二穿,再传给老三和老四穿,其他村民更是这样。因此,在农村做裁缝的生意并不多,只能勉强养家糊口。儿子彭伟渐渐大了,家里的花费会更多。

  到北京去?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那时,改革开放的声音已传遍各地,江苏等地的很多裁缝北上寻找机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裁缝  定制  服装  缝纫机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