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国人着装变迁 两代裁缝见证服装“演义”
生意社8月24日讯 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件烧炭的熨斗、一台脚踏缝纫机——凭借这四样东西,彭德明的父亲走家串户做衣服,养活了6个儿女。彭德明接过衣钵,于1985年闯到北京,摆摊“收活儿”。经年发展,裁缝铺一度扩大到拥有工人十二三人。
儿子彭伟承接着这个职业。他学了三年裁剪,现掌管雅秀一家服装定制店,为诸多名人制装。
其间,他们见证着国人的着装实现由单一到多彩的变迁、由新潮向传统的回归。
家庭介绍
彭德明:54岁,江苏南通人,15岁跟父亲学做裁缝。1985年来京,其裁缝店一度发展到有工人十二三人。
彭伟:30岁,彭德明之子,学习裁剪3年,现在雅秀市场负责一家服装定制店,曾为劳拉·布什、罗格夫人等知名人士制装。
15岁开始学做裁缝
1955年,彭德明出生在江苏南通的一个小岛上。父亲靠着裁缝这门手艺,养活他和另外5个弟妹。哪户村民要做衣服了,就先买好老粗布,再把父亲请去。那时都是纯手工缝制,因此,做一件衣服就要一天的时间。做衣服的人家管吃,父亲总会留一些带回来给孩子吃。
15岁时,彭德明开始跟父亲学做裁缝。
彭德明虽然上了六年学,但“识字水平只有三年级”,因此,父亲要让他早点学会手艺。从基本的手针到裁剪等手艺,彭德明跟在父亲身边,边做边学。
学成后,父亲传下4件东西——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件烧炭的熨斗,还有一台脚踏缝纫机。父亲觉得,凭借这些东西,彭德明可以安家立业了。
当时,农村人做衣服不讲样式。然而,中山装的改良版已在北京出现,并影响至今。
1956年,大批裁缝名师从上海迁入北京,其中一批精英专为国家领导人和国际友人制装。田阿桐、丁奎英等师傅根据毛主席的特点,对原中山装作了三处改革:一是将上面两个秃而圆的兜盖改成“扁而尖”,使衣服上部显得富有朝气;二是垫肩微微上翘,使肩部更加平整服帖;三是根据毛主席丰颐宽额的脸型,将领子加宽加长。
毛主席穿着这套中山装拍了标准像,就是至今仍挂在天安门城楼正中的伟人像。此后,毛主席在很多正式场合都穿中山装。这套经过改良的中山装被人们称作“毛式中山装”。
这样的变化,彭德明当时并未听说,他们那里做的还是老式中山装。他更没想到,在这第一拨外地裁缝进京潮之后,他会成为第二拨裁缝进京潮的一分子。
背着缝纫机进京
“这边不错,来吧!”
1985年9月的一天,彭德明收到了一封电报。电报是妻弟徐红兴发来的。他跟彭德明学了手艺后,于当年8月奔赴北京,在南苑落脚。
彭德明开始有些犹豫。虽然是裁缝,但买不起布,他的衣服穿过后,也要传给老二穿,再传给老三和老四穿,其他村民更是这样。因此,在农村做裁缝的生意并不多,只能勉强养家糊口。儿子彭伟渐渐大了,家里的花费会更多。
到北京去?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那时,改革开放的声音已传遍各地,江苏等地的很多裁缝北上寻找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