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被中国:中国纺织工业60年
另一方面,纺织工业继续为全国人民提供大量丰富的纺织产品。过去30年内服装极为单调统一的中国人,在这一时期内经历服饰上的极大变化。整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少,都穿着灰蓝绿的中山装或军便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和经济的宽裕,“时尚”概念又慢慢地回到中国大地。1979年,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带着12名模特应邀来华,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一场法国时装表演。这场开先声的表演当时被“严格控制”,只允许相关部门内部观摩。然而,这场悄无声息的表演仍然为中国人带回“时装”、“品牌”、“设计”等理念,人们开始意识到,除革命的人民装之外,还有其他美丽的服饰可供追求。
在这一时期,许多外来的服装式样流行一时:喇叭裤、蝙蝠衫、风衣、萝卜裤,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80年代的文化地标。等到80年代中后期流行牛仔裤,成衣开始慢慢进入普通群众的视野,但此时品牌概念依然十分模糊。当时著名的“广州牛仔裤”,虽然已经以成衣形式出现,但是依然以地域、产地为标识,还没有形成我们今天熟悉的“牌子”。等到90年代服装制造业开始成为我国纺织工业中的新秀和主力,各种品牌、“牌子货”悄然进入人们的生活,我国居民就彻底完成了从“做衣穿”到“买衣穿”的转变。同时,我国居民也不再为一种新的款式或面料而引发持续震动;相反,对服装设计、剪裁、制作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
后WTO时代与后金融海啸时代的中国纺织工业
今天,我国纺织工业面对两个最主要的形势变化:一是后WTO时代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及面对挑战;二是2008金融海啸过后,纺织工业如何保持继续发展。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纺织业虽然也遭遇以美国和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以特别形式对中国纺织品的贸易合围,但纺织服装产业依然实现平稳增长。2008年世界范围内金融海啸对中国经济产生冲击,外贸出口行业首当其冲。作为中国出口外贸的重要组成部门,纺织业也承受不小的打击;同时国内内需不足,进一步使压力加剧。有数据表明,2008年前10个月国内纺织行业出口虽然依旧保持同比增长,但增幅较2007年的19.74%下降了11.31%;一贯表现强势的中国纺织服装业似乎出现较为明显的衰退迹象。
不过,如果按照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总公司原轻纺部副主任张其伟的说法,金融海啸并未撼动中国纺织工业根基。张其伟认为,我国纺织工业一直以国内市场为主,这一点与曾经的纺织大国英、美、日、韩等都不同。这些国家的纺织工业在全盛时期,产品有一半甚至大半外销;我国目前虽然占国际纺织服装市场比重较高,但就整个国内纺织工业规模而言,国外市场最多时也只占1/3比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纺织品服装需求空间也将持续增长,国内市场还有空间。因此,尽管遭遇了较大挫折,可预计的未来应该依然是乐观的。
无论是应对WTO框架内的贸易战,还是金融海啸过后的萎靡环境,都需要我国纺织工业从内部调整,发扬优势,弥补不足,方有可能在现有基础上继续保持辉煌。现阶段,我国纺织工业面临的几个问题也是明显的:首先,纺织产业还停留在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较低级阶段,纺织企业多凭借廉价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加工业,长期走粗放式高速增长的路子,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较低,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以“微笑曲线”理论观之,则我国纺织产业现在还多集中于“微笑曲线”的中部,附加值较高的设计、销售曲线两端则显得力量薄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说,改革开放30年来纺织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如果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创意的相对薄弱。
其次,经过多年经济增长,我国劳动力价格的比较优势也在逐渐失去。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劳动力价格上涨,2005年开始的“用工荒”不断蔓延;另一方面企业严重缺乏有一定知识技能的熟练技工。在成本优势下降、周边国家(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纺织产业兴起的情况下,我国纺织产业依然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未能及时完成由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型,因此竞争形势更趋激烈。
在现今形势下,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升级是当务之急。首先,针对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情况,可利用国内现在东西部地区劳动力价格的差距,考虑国内的产业结构转移,将一部分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迁移。中西部地区历来是我国纺织原料的主要产地,建国前三十年建成的一批纺织工业基地也为纺织工业的结构转移打下较好的基础。近年来,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在基础建设上投入颇多,新建了大批高速公路、铁路,与前些年相比,也具备了较好的物流环境。劳动密集型纺织企业内迁一方面可帮助实现东部的产业升级,也能够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东部纺织工业发达地区可尝试以专业市场为依托、走产业集群化的道路。东部沿海地区虽然是近30年来纺织工业实力最雄厚的地区,但由于多为出口外向型企业,以加工外来订单为主,因此产业布局较为分散,缺乏整体意识和集群意识。可以以专业市场为依托形成产业集群,在集群内部实现区域分工合作,带动集群整体增长;专业市场之间又可构成网络交流,以点带面,形成大的产业区。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我国纺织产业要实现从外向型转向内需消费拉动、从低端加工生产向中高端的升级转变。实现这一转型,需要企业自身从科技力量、设计、品牌建设、管理体系、营销等多方面加强实力,国家也应给出相应的政策扶持和投资支持。改革开放30年来,在品牌建设方面,我国纺织工业中高端品牌还只有少数,大量国外中高端品牌占据我国的消费市场,应该说,在品牌建设方面还是颇有可作为之处的。需要指出的是,内需消费拉动增长型,以及由低端加工转向中高端品牌建设的升级道路,对中国纺织工业和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而言,也并非完美无缺的万灵丹。
凭内需以及中高端消费拉动产业和经济发展,遵循的还是以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逻辑;然而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这种逻辑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美国正是由于过多的超前消费、透支消费,导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并终于因为次贷危机而出现整个国家的信用崩盘。就中国纺织工业的实际情况而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企业家一味追捧附加值和利润率较高的中高端品牌生产,必然造成利润率较低的低端产品市场空虚。同时,由于中高端品牌的消费受众较为局限,广大普通民众仍然需要价格低廉的低端产品,因此这一部分广大的市场份额不得不由进口来补足。这种消费习惯和产业风气如果长期持续,那么中国也有可能像美国一样,成为一个巨大的债务国——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健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应该对产业进行整体规划,形成不同层级之间的协调互补,在追求经济效益和利润率的同时,不能忘记纺织工业保障全国人民衣被供应的基本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