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旺:贸易保护倒逼中国制造业脱胎换骨
生意社11月10日讯 为了成功实现反金融危机的目标,,G20曾达成开放市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共识。但事实是,今年前三季度,全球35%的反倾销调查和71%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出口产品,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1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125%。特别是美国,今年1至9月,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4起,涉案总额达58.4亿美元,同比大幅上涨639%。在今年9月,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共召回7个国家和地区产品15次,其中中国产品被召回6次,占被召回产品总次数的40%,居第一位。比如,9月美国对中国实施轮胎特保案,10月6日欧盟宣布对华无缝钢管征收最终反倾销税,美国对华无缝钢管征收98.37%的反倾销税,同时加征反补贴税。本月5日,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6日又开始3项针对中国输美产品的反倾销与反补贴合并调查,涉及产品包括铜版纸、钢铁紧固件以及钠、钾和钾磷酸盐。
美国已然发起了针对中国的全面贸易保护主义行动。
国际资本是赤裸裸的利益追求者,当这次金融危机蔓延全球时,国际资本充分施展了其“青皮”的嘴脸:明明是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资本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放弃道德约束,放肆地诱导美国劳工阶级过度消费而引发了金融危机,它却恬不知耻地宣称,危机是由于中国等国家实践节俭美德的结果而不是美国等国际资本鼓吹的消费至上的结果;它全然无视中国在危机发生后,启动国家资本向欧美进口相关设备的举措,一再鼓噪全球失衡的原因是中国储蓄过多,要求中国居民开动消费的力量,进口更多欧美产品。
说实话,高储蓄是新兴经济体被动所为,谁不想享受消费的快乐?但上天不允许一个民族国家在还没有发达时就躺下沉迷于消费主义。要为消费而生产,首先需要建立强大的生产力量,以求安心在国际竞争格局中不为之淘汰。但是,在国际力量博弈关系中,一种力量能否发挥作用,不是自己说了算,而必须在各种力量关系中排列组合,加减乘除。只有在各种利益博弈中,通过承、乘、比、应的关系,处理错、综、复、杂的力量团结、斗争、博弈等,中国的节俭行为,为国库实力和居民的消费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储备”时,国家才能迅速启动以积极财政的政府行为,居民才可能点燃住宅和汽车消费的热情,从而为积极财政政策推动下的新产能的有效消化提供最终的“出口”。
现在,既然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资本已打上了门来,无视中国正努力构建新的消费增长模式,强悍地要求我国快速改变以外向型经济增长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我们回避不了,只能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化解它,从而化阻力为结构调整的动力和压力。除了正常的国际诉讼外,还须有内在力量的反思、分析、比较,才能借力打力,化外在力量为内在的功力。根据历史的经验,只要美国出头,其他西方国家就会跟进,因此虽然在G20上大家握手言欢,高举自由贸易大旗,但私底下美国佬已经动手,而且在特保案中大打出手,我们可以就此判断:基于反危机的全球自由贸易的联合动作事实上已破解,不能再寄希望于外贸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导力量,反过来,我们要挖掘、培育、合成中国内贸的力量,再造一个甚至大于国际贸易规模的内贸市场,才能将主动权从国际资本的手中收回,从而建立起以我为主、对居民有利的强国富民的经济战略。
如果是这样,笔者预期,为了刺激国内消费,迅速培养国内市场,需要国家资本在社会与医疗保障、交通建设、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劳工权益保障上作出贡献;需要机构资本在产品质量、市场网络、销售渠道、形象品牌上作出贡献,只有上述两种力量启动并围绕居民的幸福而发展,国内居民的消费欲望才会被点燃,国内三股力量在国际资本的自保作用下形成的反作用合力,可能刚好为调整产业结构、保持经济增长上形成合力,从而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即倒逼机制造就国内消费市场的持续成长。
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来势汹汹,对我国的钢铁、轮胎相关产业形成了暂时的不利影响,但我们大可将这种外在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化危为机,有机整合国家力量、机构力量、居民力量,花大力气用于产业升级和内部市场重建,就有可能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形成业绩倍增的产业或者公司,为投资者带来新的机遇。同时,开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航程。(作者系华宝证券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