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业争夺“时尚话语权”是不是空想?
生意社11月27日讯 10月底的北京,上千名世界设计领域的精英几乎每天都在国家大剧院、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这几个地点来去奔波。这三个地点正是Icograda世界设计大会的主场地。自1964年以来,已成功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了22届、被誉为“设计界奥林匹克”的Icograda世界设计大会终于移师北京。
在很多人看来,Icograda世界设计大会在北京召开,是中国创意产业崛起的一种暗示,也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其“硬实力”逐渐丰满之后,创意产业“软实力”也在获得世界认可的一种象征。或者说,这是国家战略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
值得庆幸的是,人们在这次盛会中也看到了来自中国时装品牌的身影——“例外”在中国美术馆的一场主题展览让世界进一步发现了中国时装业的前沿思考和影响力。这也是“例外”及其子品牌“无用”继前两年持续登上法国高级时装周舞台之后的最新发声。与此相关的是,近两年吉芬、利郎、波司登等一批优势本土品牌相继在世界时装舞台和卖场中得到了不同层面的认可。
而当很多人抑制不住兴奋,想要高呼“中国时装大国崛起”之时,理性的声音也接踵而至:几个成长仅十几年的品牌,即使再优秀,又怎能与西方庞大、深厚的时尚财团、利益群体,以及游戏规则和话语权正面对抗?
“时尚话语权”是不是空想?
“中国要有自己的时尚话语权”这个想法并不新鲜。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的话说,这曾经是“关起门来吹喇叭,把自己的耳朵都震聋了”。在他看来,以前提这个概念,一方面时机未成熟,而另一方面则没能跳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条框。
“但现在我们的外部环境和内在产业能量已经大不相同。”孙瑞哲认为,中国纺织服装在全球纺织品市场上的份额已经超过30%。很多品牌企业成长很快,产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各种优势资源开始向优势企业集中。数据显示,2003年销售额3亿元以上的企业占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2%,2008年是3%;5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是0.9%和1.5%。从外贸层面看,因为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企业优胜劣汰,剩下的优势加工企业的议价能力在提高。而在内销层面,渠道的多元化所带来的成本降低,使得企业可以在低成本模式中快速成长。另外,“金融危机最大的好处就是促成了理性消费,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孙瑞哲说。
中国流行色协会会长梁勇去年在罗马发现,很多时装店里都主打中国红。“现在东西方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他看来,整个世界时尚业的生态正在发生改变:“一方面是上下游整合的力量。如ZARA的模式就提出一个问题——原来的时尚游戏规则是否行得通?另一方面,整个世界的趋势也在变化。中日韩的力量成长很快。这些因素打破了以前欧美一家独大的局面,整个话语权中出现了多元的声音,西方话语权减弱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些变化对我们的产业是机会,也是考验。”
在他们看来,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已经水到渠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提出时尚话语权并不是妄自尊大的空想。
不过,孙瑞哲也看到:“我们虽然有规模,但缺少消费者对产品内在价值的认可。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些不正常。中国品牌的自信心如何表达?”对时尚话语权的掌控正在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一项重要战略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