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全球市场:本土服装品牌经得起“四问”吗?
2问我的品牌要国际化吗?
答疑:这不是每一个品牌必须的成长轨迹
关于要不要“走出去”的争论一直喋喋不休。金融危机来了,后危机时代中企业的脚步更加谨慎与稳健。大家意识到,国外市场不是陷阱,也绝非天堂。
尽管那些从国际化运作中得到丰厚回报的品牌成为大家羡慕的榜样,但是“国际化”也不是适合每个企业发展的万金油。
“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命脉,就像人一样,大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道。”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中国区总监赵倩在谈到这一问题说:“要不要国际化的问题没有对错,只有适不适合。适合什么样的土壤,就在那里好好生存。”她坦言,目前国内具有真正“国际化”高度的品牌还凤毛麟角。放眼当代真正受全球市场欢迎的高端品牌,这种被全球广泛认可的“经典”绝非一日之功,她们都是有历史、有记忆、有故事、有根基的。而且,时尚一定是从高往低渗透的,国际化中很重要的“文化因素”,它的被认可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对于那些已经有自己鲜明风格和定位的品牌,坚持原有的就好。”赵倩建议,“国际化”不能盲目,更不能盲从。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用原有的一套经验去复制到另外一个市场是很危险的,因为没有一个产品是适合所有市场的,自己的目标市场一定要符合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战略。不能看着别人获利,而不顾自己的“局”。突然变线,很容易连原有的市场也失去。
这与国际著名趋势专家冯久玲的观点一致,她曾表示,一个品牌必须要立足本土,并且一定要能够鼓舞自己本身的消费者,才可以国际化。因此她认定,中国的消费者市场是我们走向“中国世纪”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
一个连自己熟悉的市场都坐不稳的品牌是没有资格谈“国际化”的。但也不是所有坐稳了国内市场的品牌都可以国际化。
浙江省国际投资促进中心副主任袁晖以他所熟知的浙商为例,谈了这一群体在投资海外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也许,急于迈向“国际化”的企业还不曾想到这些。
一是“走出去”政策不配套,制约了浙商在海外的进一步发展。他分析,当前,我国对外投资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支持政策在不少方面还不配套,有待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民营企业境外投资融资艰难,资金来源不稳定,外汇跨境流动和境外融资担保受到限制,制约了企业在海外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企业对驻在国当地法律和商业环境缺乏了解。以浙江纺织企业投资东南亚某国为例,纺织业在该国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其新建的工厂在硬件上已经很完备,但是纺织工人的素质难以和中国工人相比,印染、刺绣等高难度技艺还需主要依靠国内生产。比如,织造是高强度工作,常需要加班加点,但当地工人常常拒绝加班,导致工厂无法及时向客户交货,延期一两个月是常事,最久的甚至会拖到半年。
更令人头痛的是成功“走出去”的企业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当地原有的市场,引来当地竞争者攻击……
所以,要不要以“国际化”的姿态“走出去”?这件事多少有点儿“冷暖自知”的味道———空间是有的,效益也是有的,但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时存在,关键是企业如何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