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服装市场:谁来拓荒?
批量生产难掩购衣尴尬
从务实到审美,老年人不再是老眼光了。漂亮得体,还要体现个人修养和独特魅力,商场成为他们购衣的首选之地。在北京,西单、王府井、三友商场、复兴商业城是这些老年人耳熟能详的购物场所。
问题是,即便是在商场也很难买到自己合适的服装。在西单商场春华秋实老年服饰厅,逛完800平方米的展厅,63岁的刘君仍没有找到合适的服装。
刘君身穿红色的运动服,看上去非常利落。“我要求也不算高,服装不要太长,也不要太肥,颜色好看点,款式过得去,价格在200元左右就成。”刘君说,年龄大了后肚子也跟着大起来,买服装非常发愁。“买小一号,穿着紧绷绷的;大一号,服装又长,感觉邋里邋遢的,实在找不到的话就接着买运动服穿。”
保健心理诉求强烈
“其实我们也没有别的要求,别露太多就行,现在年轻人的服装就一点点布料,我们老年人的服装怎么也这样?”一位70岁的老人抱怨说,“至少内衣用料要多一点,做得像年轻人的服装似的,用巴掌大的布料,前面露出好多来,我们老了,身子骨受不了啊。”
“服装不仅要漂亮,还要保健。”曾丹品牌专卖店里,一位店员指着一件中式服装领口的三道线说,“三条线收于一点,穿上后正好贴着身体,保暖不进风。”细节往往更能打动人心,据这位店员介绍,虽然店面位置不佳,仍有山东、河南等地老年人慕名而来,每个月销售额达3万元左右。
老年人一般都对自身健康问题非常关注,企业不妨抓住这一消费心理,从保健方面着手进行老年服装的研发设计,提升服装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企业:尴尬境地下研发、市场两难全
品牌企业费力不讨好
服装企业之所以更愿意选择空间大的年轻人市场,一个原因是老年人不像年轻人换衣频率快,时尚感不够强烈,而且老年人身材比例难以统一,体型差异大,生产加工号型繁多,批量生产困难,企业利润较小。
不少商家透露,老年人是非常“精明”的消费群体,他们要求的性价比往往较高:价格公道,面料要好,款式要新。为此,企业采取的对策是:统一规格,批量生产。用业内人士的话说是“肥肥大大的服装好走货”。老年服装就一直这样“对付”着。
北京曾丹时装有限公司十几年来一直专注于这一市场。即便如此,也未能跳出这个怪圈。1993年,中央电视台开办《夕阳红》栏目,邀请曾丹公司总经理曾丹通过电视,每月向中老年人推出一款适合他们穿的时装。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8年时间里,电话经常被想要邮购服装的人打爆了。时至今日,老年人服装需求不减当年,然而这一市场的发展却不温不火,陷入了一个尴尬境地。
曾丹公司有自己的设计师、打版师、销售团队以及加工厂等一整套系统,却不如两三个人的工厂盈利多。“我们的尴尬就在于此,业内人士称我们公司为‘中老年服装设计室’,只要是我们设计的服装,上市没几天,仿制品就全铺满了。”曾丹告诉记者。
据了解,老年服装市场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由两、三个人组成公司,一人负责服装销售,一人负责运输;没有专门的设计人员,待市场出现新的款式后马上买回来拆开抄版,选择同样的或相似的面料,生产服装再出售。曾丹曾在商场看到自己公司生产的服装被别的企业挂在墙上招揽客人,而出售的却是劣质仿制品。“更有甚者,有的公司买回服装,仿冒好后,将原衣退货。”
曾丹算了一笔账,公司在中低端市场的利润仅占10%左右,而那些仅靠委托加工走货的公司依靠较低的销售价格赚取了市场的大部分利润。曾丹的选择是压货不出,待季节一到,马上推出新品,让市场仿冒也来不及。但是这一行为也导致自己本就不高的利润更加受损。说到这一现状,曾丹连连摇头,“服装市场准入门槛比较低,我们只能是不断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