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茧丝绸协会:对南充丝绸工业发展的思考
(五)资金匮乏后劲无力
据实际调查,我市金融部门对丝纺改制企业基本不予信贷投入,致使企业流动资金缺口5亿元以上,企业难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技术改造继续滞后,总体装备水平落后于江浙同行10年。近两年来,除美华尼龙实施2000吨差别化纤维改造、贤成嘉纺开发高支高密府绸系列产品替代进口面料、六合集团的合资企业新上24台剑杆织机、南部绿神新上5组自动缫、新立新公司新上3组自动缫外,在丝纺生产技改上,几乎没有大的技改项目投入,多数生产设备以70—80年代老设备为主。而丝绸业具体产品的品质,跟制造产品的设备条件联系紧密,设备条件的好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很大。
(六)产品开发缺少创新丝绸服装企业的技术装备落后,精深加工不足,优秀设计人员大批流失,熟练产业工人外出打工,许多企业只好放弃产品开发,相互抄袭设计,或者干脆完全放弃设计只做点来料加工,所有这些,使得我市丝绸产品质量和档次都难以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同行竞争。
二、南充丝绸业发展的对策
(一)合理布局,夯实蚕桑基础蚕桑是丝绸的基础,蚕业产业化是现代蚕业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企业、业主投入为主、农户投入为辅、政府投入为补充的蚕业“反哺式”发展新机制,要做到“政府有政策、行业有统筹、企业相配合”,并把强化基地乡镇建设和培育发展业主大户作为重点,以巩固提高南充丝绸工业的根基。
1、狠抓结构调整,切实抓好蚕桑基地建设。蚕农每亩桑树可得纯收入1000元左右,只要技术指导、蚕茧收购管理等服务能跟上,农民就有栽桑积极性。全市要主抓南部、阆中、嘉陵、西充、仪陇、蓬安6个省市蚕茧基地建设,重点抓好60个年产茧25万公斤以上的基地乡(镇)、100个主产乡镇、1000个专业合作社,5万专重户。重点基地县(市、区)把蚕桑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强势产业和立县农业产业来抓,恢复和建立服务体系,实现养蚕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科学化。
2、促进利益联盟,保护蚕农栽桑养蚕热情。要积极引导有实力的缫丝企业参与蚕茧资源的整合,构建“公司+专业桑园主”、“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实事求是的、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新型产业链,走贸工农一体化的路子,形成“桑蚕茧丝经济共同体”,实现蚕农、缫丝企业之间的“情投意合”和“双赢”局面。
3、推进产业经营,促进蚕桑专业化和产业化。要通过大力发展蚕业合作社和创新服务体系,实现南充蚕桑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推广先进实用的技术和经验,提高蚕茧品质,降低蚕农的成本,实现我市蚕桑稳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要积极推行南部县“先锋蚕业生产合作社”的典型经验,采取股份合作制、技术承包制、租赁经营制包括因地制宜地创新合作模式等多种形式吸引蚕农入社,成为利益共同体。要大力支持和鼓励罗先锋式的专家能手的技术创新和创业热情。
(二)用活品牌,整合优势资源
要用好“中国绸都”和“四川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两大城市品牌,“自力更生为主,招商引资为辅”,吸引外来资本与南充丝绸工业资源的“嫁接”,大力促进丝纺服装产业的资源整合。结合我市丝纺服装产业的布局,支持丝纺服装重点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打造南充丝绸产业集群,实现技术、市场和信息共享、互动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