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纺织产业集群迈出实质性步伐
“我国的集群经济小到一个镇,中到一个县(市),大到一个地区,从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到一县一业、一县多业,再到一地多链,多地多链,每个产业集群地集聚了几百、数千甚至上万个纺织服装企业,集群经济已成为我国纺织经济的主体、纺织工业的基础,更是我国建设纺织强国的重要力量。”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产业集群工作委员会主任陈树津向《纺织服装周刊》记者说道。自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集群试点工作以来,陈树津就一直负责这方面工作。加上本次第十批授牌的产业集群,目前有175个产业集群被一起列入“十一五”期间产业集群发展试点地区。他认为近些年来,这些产业集群地区的产业水平在逐步提升,并出现了以下十大变化。
克服盲目 从感性逐步走向理性
过去一谈到产业集群,往往用“千家万户”、“千军万马”、“遍地开花”等词汇来形容。确实,许多集群的形成带有自发性、盲目性,不仅缺乏长远规划,短期计划也难寻觅,处于一种自由发展状态。但这些年情况有很大改观,特别是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期,“规划先行”已经被广大集群地区所接受。
如今发达的集群地区,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制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长短期发展规划,而实力不足的集群地区则聘请国家、省市协会组织、高等院校、规划设计院等帮助做发展规划。例如辽源袜业,在2005年初建设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时就坚持高起点规划设计,由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提议的、具有三甲级资质的江苏纺织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保证了辽源袜业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东北袜业园成为全国针织行业发展最快、成长性最好的工业园区之一,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五年发展规划》的全部指标。
遵循规律 大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的概念也是这些年才在国内逐渐被接受的。2002年纺织工业协会开展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提出了要在集群地区建设一个集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人员培训、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五位一体的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并亲自抓了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作为试点。
2004年12月3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西樵召开了有1400多人参加的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现场会进行推广。自此以后,到西樵镇学习取经的产业集群络绎不绝。国家发改委的领导也亲自参观了西樵镇公共服务平台,并给予了高度肯定。星星之火逐步燎原,各集群地区纷纷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这项工作也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006年财政部专门拨款,支持几十个纺织集群地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这些年也都拨出专项资金,扶植纺织及其他各行业集群地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