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中国棉花产业的“定盘星”
心血汗水的结晶
新疆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是一项政治、经济意义都十分重大的工程,项目的建设关系到国家农业生产格局的调整,关系到新疆棉花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关系到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和贫困地区发展、农民增产增收。项目能否立项,能否获准国家批复,关键在前期工作扎实不扎实。
“十五”、“十一五”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的提出,是在国际棉花价格激烈波动,新疆棉花销售困难且大量积压,进口棉激增的特殊时期开展的,面临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在新疆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新疆发改委组织自治区20多家相关单位的80多位专家,深入生产第一线,对新疆棉花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调研。通过调研,明确了新疆发展棉花生产的优势和能力,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措施和建设需求,确定了建设目标、方向和重点内容。在此基础上,刘晏良副主席组织专家撰写了《棉花发展战略研究》,新疆发改委完成了《新疆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规划》,编制了《新疆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过多次赴京咨询、汇报、完善后,最终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其中,“十五”、“十一五”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均历时两年之久,先后完成各类专题研究、环评报告及配套文本共计700余万字,召开各类会议50多次,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
在项目争取过程中,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领导十分关心并给予大力支持,亲自向国家领导和国家发改委领导汇报基地建设的思路,为项目的批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发改委领导及相关司局领导曾多次亲临新疆调研,考察优质棉基地建设情况。可以说,没有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参与,没有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水利部等部委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没有自治区农业厅、水利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农科院,兵团发改委、兵团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及有关部门、各地(州)、县(市)的积极配合,优质棉基地项目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全面落实。项目的立项,凝聚了自治区各级领导和广大科技人员大量的心血,项目建设来之不易。
新疆优质棉基地建设,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新疆棉花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格局的重大调整,进一步明确了新疆棉花生产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无论是从保障国家棉花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还是从落实国家农业生产战略布局,实现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来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通过新疆“九五”、“十五”、“十一五”优质棉基地建设,着实解决了新疆棉花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极大地促进了棉产业发展。其主要建设成就突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大幅度提升了新疆棉花的生产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和加强了国家优质棉基地的战略地位和主导作用。
通过“九五”、“十五”、“十一五”优质棉基地建设,全面促进了自治区棉花的整体生产能力和水平的提高。2008年棉花种植面积达到2502万亩,总产达到301.6万吨,平均单产达到120.5公斤,是新疆棉花种植历史上规模、产量和单产水平最高的一年,并保持每年原棉调出量200多万吨,从而实现了“九五”做大、“十五”做优、“十一五”做强的战略目标,具备了大规模生产和高产的优势和能力,并成为我国不可替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最大产棉区和商品棉基地。同时,新疆棉花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和支柱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有力地促进了新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2.建立了适应干旱绿洲生态区的良种繁育体系,有效地提升了新疆棉花的整体品质。
通过“九五”、“十五”、“十一五”建设,新疆建成了全国一流水平的棉花育种与检测平台和种子产业体系。通过良种产业化布局和主栽品种布局,基本实现了优良品种的区域化生产,棉花的整体品质普遍提高,强力平均提高了0.5~1CN/tex,成功选育出适合于新疆不同生态区种植的多类型优质棉花新品种90多个,培育出综合品质可与世界长绒棉极品埃及吉扎70品种相媲美的优质超级长绒棉新海16号和20号。目前,新品种推广使用面积占到全疆棉花种植总面积的60%~67%,良种普及率达到92%以上,实现调出的商品棉中一、二级棉占90%以上,较2000年提高7个百分点,确保了新疆棉花品质的显著提高。
3.重点实施棉田高新节水示范工程,全面带动了新疆农业节水建设,有效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通过以膜下加压滴灌为主的节水示范项目建设,累计实施棉田高新节水示范面积420万亩,带动了全疆农业节水规模达到2000多万亩,占农业种植面积的33%。实现了棉花生产的节水、省工和增地的建设目的,使亩灌溉定额由500~900立方米/亩降低至280~350立方米/亩,增加耕地利用面积5%~7%,带动全疆每年实现节水60亿立方米,有力地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