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纺织服装产业的“中国智造”
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一些新兴的产业领域如IT、房地产乃至汽车业在今天都远远走在了创意的前列,可以注意到,在以高科技信息化为核心的当代经济体系中,这些领域的中国企业,正通过创意的力量在国际环境中赢得话语权,在这些领域中“智造”已经深入人心。而相比之下,作为中国传统行业的纺织服装领域,虽然早就开始提倡“原创”,也有部分企业品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整体而言,从业人数庞大的以制造加工为基础的纺织服装业,想要在短期内达到以上领域今天取得的成就并不现实。但从制造到创造的过程,不会很短,也许未来五年将是属于“智造”的一个过渡期。
2005年《数字商业时代》5月份的封面文章以“智造中国”为主题在国内第一次提出了“中国企业需要智造”的观点,“智造”及“智造中国”概念的兴起与提出成为中国经济新一轮转型的重要标志。
随着能源、原材料涨价、出口相关政策调整、劳动工资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以及知识产权争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等一系列因素的涌来,中国纺织服装业在改革开放30年来积累的制造技术、劳动力和生产成本等方面的优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同时来自国内的创新环境、创新机制、创新人才和创新市场4个层面的逐步成熟,吸引并促使企业和品牌去思考,如何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式,如何通过价值创造方式的转变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一个值得关注的例子便是“例外”,作为中国服装原创品牌的代表,早已步入“智造”,而在未来五年它将得到怎样的发展,引人猜想。
伴随跨国公司在信息通信、生物制药、精细化工、运输设备制造等产业领域在国内设立研发机构,欧美服装产业发达的国家也正调整在华的战略部署,除大量通过终端网点的设置占据市场份额外,更通过资本的手段,利用国内丰富的人才资源,实现国外时尚的本土化,这其中由爱马仕投资的“上下”品牌就是一个典型,而它未来的发展也将对中国的企业给予启示。
对于纺织服装产业而言,从制造走向创造,必须借鉴的经验教训就是IT业和网络曾经在发展历程中,令人记忆深刻的泡沫时期。现代服装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在走向创造的过程中,必须要冷静,必须要在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中通过转变的痛苦,先实现“智造”,进而完成“创造”。作为局外人,来自各方面国外时尚机构的专业人士对此的认知可能更为清醒。
中国智造 智在必行
近几日综合了很多专家和企业家的采访,大家又发起了“中国不适合继续做制造大国”的声音,虽然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如此明确,如此强烈,如此一致,还是令人感慨。
从小我们被教育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现在我们越来越发现,地大物博也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更何况,事实的情况是,中国地虽大,物却不博。
能成为全世界的制造工厂,不是因为我们有充足的资源,而是要解决人工就业等当时社会非常紧迫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所以,“世界工厂”之于中国经济环境而言,更像是不能不承担的一种责任。
现在,状况变了,就服装产业而言,“中国制造”的声音从前几年“要创品牌”的民族荣誉感,到今年“不变也要变”的尴尬和窘境,越来越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这一“行业理想”,推到了“志在必行,不行也要行”的地步。
从制造到创造,是很漫长的过程,可能上百年,中国时尚界从20多年前,就开始喊“创造”的口号,时至今日,我们仅仅是摸到了一点“创造”的皮毛。
这点“皮毛”,就是从制造到创造必须要经历的阶段,这个阶段有一个很形象恰当的称谓“中国智造”。这个阶段或许也很漫长,也会衍生很多纠结,更会带来无限创意与革命,有一点可以肯定,过不了“智造”这道关,永远无法触及“创造”那根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