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十二五”:需求牵引 应用导向
生意社1月26日讯 规范技术、方法、产品和产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严谨的技术标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棉纺织企业所认识,也是行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日前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制定了《棉纺织标准化工作“十二五”规划》,确定了“十二五”标准化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体系,加快关键技术产品标准的制定修订,不断提高标准的科学性、时效性、实用性和协调性。
向国际标准看齐
“十一五”期间,我国棉纺织行业的发展已完成了由传统技术向数字化控制技术的转化,而且正在向信息化技术体系过渡。棉纺织标准化工作紧跟新技术发展的步伐,积极跟踪国内外新技术的发展,密切关注国外科技发展和相关技术标准信息。对已成熟且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予以转化或直接采纳为我国国家标准,逐步缩小了与国际标准化水平的差距。
随着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新纤维不断涌现,棉纺织纱、布新产品不断增加,棉纺织新产品标准数量也不断增多。据介绍,“十一五”期间已有本色纱布标准74项、色织布标准16项、牛仔布标准5项,其中国际标准14项,行业标准81项,全部为推荐性标准。这些标准中产品标准为66项,方法标准、基础标准29项。相应配套的方法标准和基础标准大多是等同、等效、参照ISO标准,基本适应各大类常规品种的需要。
另外,针对节能减排新形势,有关单位于2010年重新制定了纯棉纱布单耗标准水平。中国棉纺织行业属于能源消耗和原料消耗的大户之一。近几年来,原材料不断涨价,水、电成本急剧攀升,棉纺织企业发展形势更加严峻。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同有关单位,结合企业意见重新制定了纯棉纱布单耗标准水平,让企业能够了解行业整体节能水平,找到自身节能方面在行业内所处的地位。
为适应标准化工作新形势要求,提高标准质量和适用性,目前已基本建立了由生产、科研、管理等多方面专家参与,专职与兼职标准化专家协同的标准化工作新机制,基本形成了相关标准系列化同步制定修订模式,促进了标准之间的协调统一。
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提高现行产品标准的时效性、适用性与协调性为目的,着眼于科技进步和生产需要,协会组织行业专家,对现行的多项产品标准进行了清理、分析和适应性评价,提出了整体性评价意见,为今后标准化体系的构建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同时,协会联合有关机构举办了全国棉纺织(色织)行业标准学习班,分析国内外标准的差异,传授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协会网站及时发布标准制定、发布、实施等信息,解释标准技术问题,网上征集标准反馈意见,为今后棉纺织产品信息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信息更新滞后须改观
“十一五”期间,我国棉纺织标准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是信息更新和应用服务标准建设相对薄弱。棉纺织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标准化的需求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不断增加,而新技术标准相对滞后的问题依然存在。“十一五”期间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日益广泛,但在标准的建设上仍然滞后于生产。
第二,标准化投入依然不足。“十一五”期间虽然加大了标准化经费投入,但当前标准制定修订成本高,标准化需求范围明显增大,标准化经费仍显不足,影响了标准制定修订的进度和宣传贯彻的质量。
第三,标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不够充分。虽然“十一五”期间对现行标准进行了认真的评价和清理,特别是采用同类标准系列化同步制定的方式,增强了相关标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但是,目前棉纺织标准体系还不完善,系统化和相互间的协调性还不够。
另外,棉纺织标准还缺乏系统管理机制。目前棉纺织行业产品管理项目中包括本色纱、本色布、染色纱线、色织布、牛仔布等产品,但色织布、牛仔布产品标准归口单位不是一个单位,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近年来,一些色织布、牛仔布标准修订起草单位是行业内不知名的中小企业,标准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套工作,修订后标准很难代表广大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棉纺织标准化工作“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棉纺织标准化工作的总体目标:建立并不断完善动态、科学的棉纺织标准体系;面向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制定修订一批急需、适用的基础性和专业性标准,初步解决标准数量不足、严重滞后于生产的矛盾;加大标准的宣传、培训力度,促进标准的贯彻执行,提高我国棉纺织标准化水平。
整体构建棉纺织标准体系
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棉纺织标准化工作将以棉纺织行业科学发展应用的需求为牵引,以提高纱布标准在行业发展中的适用性为导向,整体构建棉纺织标准体系框架,完善相应的标准系列。根据棉纺织技术发展和成果应用与服务的特点,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各类标准的定位、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棉纺织标准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基本建立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可扩展性、协调性以及结构化的棉纺织标准体系,并不断完善和更新。同时要加快基础性标准的先行研究和制定修订,重点开展国家基本技术规定、名词基本术语等方面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采用同类标准系列化同步制定修订方式,按照基础先行,急用先上,分步实施的方针,加快标准制定修订步伐。充分吸纳国内外棉纺织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加快制定新技术、新产品标准,提高标准的时效性、适应性和技术水平。进一步调整棉纺织标准结构,缩短制定修订标准周期,增强标准的时效性,保证标准的覆盖面。重点制定市场急需的标准,逐步拓宽新标准制定的领域,使标准在规范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加快标准制定效率,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对某些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在先期技术试验和生产验证的基础上,今后将及时制定、发布暂行技术规定或指导性技术文件,再转化为正式的技术标准。
有关部门将继续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和标准化工作动态,保持与ISO及其他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联系,积极参加、承担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对于成熟且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加快向我国国家标准的转化,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到2015年,80%产品标准要基本与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接轨。
按照规划,本色纱布标准在现有管理基础上,根据国家标准委员会要求,将成立棉纺织标准分技术委员会。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色织布和牛仔布技术委员会也将参与标准管理。
目前,不少地区都出台了标准制定修订鼓励政策,棉纺织企业参与标准制定修订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棉纺织标准化管理体制也将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开放型的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机制和技术协调机制;密切标准制定修订与基础项目的联系,加快有关项目成果向标准转化;建立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之间合理的衔接与互补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促进棉纺织产业发展。
向国际标准看齐
“十一五”期间,我国棉纺织行业的发展已完成了由传统技术向数字化控制技术的转化,而且正在向信息化技术体系过渡。棉纺织标准化工作紧跟新技术发展的步伐,积极跟踪国内外新技术的发展,密切关注国外科技发展和相关技术标准信息。对已成熟且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予以转化或直接采纳为我国国家标准,逐步缩小了与国际标准化水平的差距。
随着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新纤维不断涌现,棉纺织纱、布新产品不断增加,棉纺织新产品标准数量也不断增多。据介绍,“十一五”期间已有本色纱布标准74项、色织布标准16项、牛仔布标准5项,其中国际标准14项,行业标准81项,全部为推荐性标准。这些标准中产品标准为66项,方法标准、基础标准29项。相应配套的方法标准和基础标准大多是等同、等效、参照ISO标准,基本适应各大类常规品种的需要。
另外,针对节能减排新形势,有关单位于2010年重新制定了纯棉纱布单耗标准水平。中国棉纺织行业属于能源消耗和原料消耗的大户之一。近几年来,原材料不断涨价,水、电成本急剧攀升,棉纺织企业发展形势更加严峻。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同有关单位,结合企业意见重新制定了纯棉纱布单耗标准水平,让企业能够了解行业整体节能水平,找到自身节能方面在行业内所处的地位。
为适应标准化工作新形势要求,提高标准质量和适用性,目前已基本建立了由生产、科研、管理等多方面专家参与,专职与兼职标准化专家协同的标准化工作新机制,基本形成了相关标准系列化同步制定修订模式,促进了标准之间的协调统一。
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提高现行产品标准的时效性、适用性与协调性为目的,着眼于科技进步和生产需要,协会组织行业专家,对现行的多项产品标准进行了清理、分析和适应性评价,提出了整体性评价意见,为今后标准化体系的构建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同时,协会联合有关机构举办了全国棉纺织(色织)行业标准学习班,分析国内外标准的差异,传授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协会网站及时发布标准制定、发布、实施等信息,解释标准技术问题,网上征集标准反馈意见,为今后棉纺织产品信息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信息更新滞后须改观
“十一五”期间,我国棉纺织标准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是信息更新和应用服务标准建设相对薄弱。棉纺织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标准化的需求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不断增加,而新技术标准相对滞后的问题依然存在。“十一五”期间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日益广泛,但在标准的建设上仍然滞后于生产。
第二,标准化投入依然不足。“十一五”期间虽然加大了标准化经费投入,但当前标准制定修订成本高,标准化需求范围明显增大,标准化经费仍显不足,影响了标准制定修订的进度和宣传贯彻的质量。
第三,标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不够充分。虽然“十一五”期间对现行标准进行了认真的评价和清理,特别是采用同类标准系列化同步制定的方式,增强了相关标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但是,目前棉纺织标准体系还不完善,系统化和相互间的协调性还不够。
另外,棉纺织标准还缺乏系统管理机制。目前棉纺织行业产品管理项目中包括本色纱、本色布、染色纱线、色织布、牛仔布等产品,但色织布、牛仔布产品标准归口单位不是一个单位,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近年来,一些色织布、牛仔布标准修订起草单位是行业内不知名的中小企业,标准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套工作,修订后标准很难代表广大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棉纺织标准化工作“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棉纺织标准化工作的总体目标:建立并不断完善动态、科学的棉纺织标准体系;面向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制定修订一批急需、适用的基础性和专业性标准,初步解决标准数量不足、严重滞后于生产的矛盾;加大标准的宣传、培训力度,促进标准的贯彻执行,提高我国棉纺织标准化水平。
整体构建棉纺织标准体系
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棉纺织标准化工作将以棉纺织行业科学发展应用的需求为牵引,以提高纱布标准在行业发展中的适用性为导向,整体构建棉纺织标准体系框架,完善相应的标准系列。根据棉纺织技术发展和成果应用与服务的特点,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各类标准的定位、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棉纺织标准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基本建立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可扩展性、协调性以及结构化的棉纺织标准体系,并不断完善和更新。同时要加快基础性标准的先行研究和制定修订,重点开展国家基本技术规定、名词基本术语等方面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采用同类标准系列化同步制定修订方式,按照基础先行,急用先上,分步实施的方针,加快标准制定修订步伐。充分吸纳国内外棉纺织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加快制定新技术、新产品标准,提高标准的时效性、适应性和技术水平。进一步调整棉纺织标准结构,缩短制定修订标准周期,增强标准的时效性,保证标准的覆盖面。重点制定市场急需的标准,逐步拓宽新标准制定的领域,使标准在规范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加快标准制定效率,提高标准的适用性,对某些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在先期技术试验和生产验证的基础上,今后将及时制定、发布暂行技术规定或指导性技术文件,再转化为正式的技术标准。
有关部门将继续跟踪国际科技发展和标准化工作动态,保持与ISO及其他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联系,积极参加、承担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对于成熟且符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加快向我国国家标准的转化,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到2015年,80%产品标准要基本与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接轨。
按照规划,本色纱布标准在现有管理基础上,根据国家标准委员会要求,将成立棉纺织标准分技术委员会。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色织布和牛仔布技术委员会也将参与标准管理。
目前,不少地区都出台了标准制定修订鼓励政策,棉纺织企业参与标准制定修订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棉纺织标准化管理体制也将不断创新,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开放型的标准制定修订工作机制和技术协调机制;密切标准制定修订与基础项目的联系,加快有关项目成果向标准转化;建立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之间合理的衔接与互补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促进棉纺织产业发展。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