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蔓延各大城市 吹响产业转型升级号角
专家建议,相关区域应进一步大力扶持、发展高技术含量的第二产业及新兴的第三产业,合理吸纳、引导外来求职人员,适当满足其择岗择业要求。在应对“流出”部分劳动力的过程中,应吸引更多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流入”。
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排名里,中国的劳动技能仅排在第59位,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原因是我们缺乏一个高端产业工人的供应结构。一个正常的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的结构,应该是一个纺锤形,也就是说高级技工占35%,中级的占50%,低级的占15%。但我们现在最大最底层的部分是非技术人才,在技术人才中,45%是中级的,低级的也是40%左右,,剩下的才是很少一部分的高级技工。这意味着中国的农民工在经过观念和身份的升级之后,立即将进入产业技能的升级,而这种升级本身将成为最终逼迫中国产业升级的力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抗拒这种变化。
用工成本激增
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从国际经验来看,“民工荒”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前奏。如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就出现过此现象,当时日本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约50%,产业工人的短缺使日本制造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为此,日本采取推动设备投资扩大、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办法予以破解。
经济学博士马光远提出,东西部农民工争夺战更多地折射出东部在产业升级方面的滞后。在西部发挥“后发优势”追赶的过程中,东部多年来却依然依靠资源耗竭、廉价劳动力的懒惰发展模式获得利润,既没有产业升级的动力,也没有产业升级的必要。尽管多年来,学界、业界都在呼吁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呼吁推动中国产业的升级,但事实上,由于路径的依赖和各地投机取巧,乃至于忽略农民工基本诉求的侥幸心理,东部的产业升级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
事实上,由于农民工工资待遇的上调,使得企业用工成本不断飙升。有部分2010年业绩下滑上市公司的公告中写道: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日益突出。截至2月18日,11家公司在2010年年报或业绩预告中着重提到了人力成本问题。
为了减低用功成本,很多企业开始被迫进行产业升级。以制造业著称的温州,很多企业老板已经酝酿并着手改造生产线,提高自动化程度,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
统计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在义乌无缝织造高端机器已从当初的数百台增加至8000多台。这些高端机器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也为义乌针织行业节省数万工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表示,靠临时性涨工资是不够的,改善“用工荒”的核心在企业。中小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强创新能力,完成产业升级。
中西部与东部争夺农民工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
事出有因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顺利,我国有不少东部密集性企业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随之而来的是对农民工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但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复苏同样加大了用工的需求,顺着农民工需求的不断加大,两地的“抢人”动作越来越大。
经济学博士马光远的文章中写道,东西部争夺农民工,这在近现代中国经济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件,很多人对此的重大里程碑意义并未给予高度关注。
“低工资”致使农民工
放弃东部转战中西部“淘金”
国家统计局发布调查显示,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14533万人,增长3.5%,在流动格局上,出现农民工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特点。
统计局表示,农民工的外出流动格局发生了变化,中西部地区受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拉动政策措施的影响,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增加,而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减少,农民工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此外,调查还显示一个特点是,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比重下降,而在省内务工的外出农民工数量增加较多,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就近转移加快。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在沿海地区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劳动需求结构变化与供给相对不足这一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长期偏低而城市生活成本又大幅刚性上涨导致的必然结果,还跟内地不少省市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加、薪资待遇提高,使农民工纷纷“回流”返乡有关。因此,随着产业调整转移进程的加快、区域之间比较优势的弱化,部分地区劳动力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将在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
据了解,甘肃省劳务输出大县参加招工的企业月平均工资都在2500元到3000元之间,比往年大幅度增长,不比东部一些地区给农民工开出的工资低。尽管如此,这些企业还是受到了冷遇。
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排名里,中国的劳动技能仅排在第59位,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原因是我们缺乏一个高端产业工人的供应结构。一个正常的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的结构,应该是一个纺锤形,也就是说高级技工占35%,中级的占50%,低级的占15%。但我们现在最大最底层的部分是非技术人才,在技术人才中,45%是中级的,低级的也是40%左右,,剩下的才是很少一部分的高级技工。这意味着中国的农民工在经过观念和身份的升级之后,立即将进入产业技能的升级,而这种升级本身将成为最终逼迫中国产业升级的力量,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抗拒这种变化。
用工成本激增
产业升级势在必行
从国际经验来看,“民工荒”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前奏。如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就出现过此现象,当时日本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约50%,产业工人的短缺使日本制造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为此,日本采取推动设备投资扩大、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办法予以破解。
经济学博士马光远提出,东西部农民工争夺战更多地折射出东部在产业升级方面的滞后。在西部发挥“后发优势”追赶的过程中,东部多年来却依然依靠资源耗竭、廉价劳动力的懒惰发展模式获得利润,既没有产业升级的动力,也没有产业升级的必要。尽管多年来,学界、业界都在呼吁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呼吁推动中国产业的升级,但事实上,由于路径的依赖和各地投机取巧,乃至于忽略农民工基本诉求的侥幸心理,东部的产业升级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步。
事实上,由于农民工工资待遇的上调,使得企业用工成本不断飙升。有部分2010年业绩下滑上市公司的公告中写道: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日益突出。截至2月18日,11家公司在2010年年报或业绩预告中着重提到了人力成本问题。
为了减低用功成本,很多企业开始被迫进行产业升级。以制造业著称的温州,很多企业老板已经酝酿并着手改造生产线,提高自动化程度,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
统计显示,从2006年到2010年,在义乌无缝织造高端机器已从当初的数百台增加至8000多台。这些高端机器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也为义乌针织行业节省数万工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表示,靠临时性涨工资是不够的,改善“用工荒”的核心在企业。中小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强创新能力,完成产业升级。
中西部与东部争夺农民工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
事出有因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展顺利,我国有不少东部密集性企业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随之而来的是对农民工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但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复苏同样加大了用工的需求,顺着农民工需求的不断加大,两地的“抢人”动作越来越大。
经济学博士马光远的文章中写道,东西部争夺农民工,这在近现代中国经济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事件,很多人对此的重大里程碑意义并未给予高度关注。
“低工资”致使农民工
放弃东部转战中西部“淘金”
国家统计局发布调查显示,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14533万人,增长3.5%,在流动格局上,出现农民工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特点。
统计局表示,农民工的外出流动格局发生了变化,中西部地区受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拉动政策措施的影响,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增加,而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减少,农民工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此外,调查还显示一个特点是,跨省外出的农民工比重下降,而在省内务工的外出农民工数量增加较多,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就近转移加快。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在沿海地区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劳动需求结构变化与供给相对不足这一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长期偏低而城市生活成本又大幅刚性上涨导致的必然结果,还跟内地不少省市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加、薪资待遇提高,使农民工纷纷“回流”返乡有关。因此,随着产业调整转移进程的加快、区域之间比较优势的弱化,部分地区劳动力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将在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
据了解,甘肃省劳务输出大县参加招工的企业月平均工资都在2500元到3000元之间,比往年大幅度增长,不比东部一些地区给农民工开出的工资低。尽管如此,这些企业还是受到了冷遇。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