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南方周末:民工荒真相调查


http://www.texnet.com.cn  2011-03-08 09:05:30  来源:南方周末 收藏

  民工荒只是春节荒?

  谁在慌张谁不慌?

  内迁能解决招工难吗?

  目前企业们如何应对涨薪?

  南方周末记者连续多年观察民工荒,发现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一场企业竞争力的大洗牌,而中国制造的升级,正酝酿其中。

  图中蓝色曲线为十年间流入当地的人口数量变化图,拐点均在2005-2006年间。本图珠三角指广东省,长三角指江浙沪三省市,环渤海指京津冀三省市,所有数据均为本报根据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年鉴中的相关数字还原推算。

  一个素以劳动力极度过剩闻名的国家,民工荒却连年成为春节后的热点话题。

  不仅在传统的民工输入地——珠三角和长三角出现了民工荒,在传统的民工输出地——四川重庆河南湖北安徽等地也出现了“招工难”。

  民工荒,是真“荒”还是假“荒”?是局部现象还是普遍现象?它的背后,中国经济正在悄然发生怎样的深刻变化?

  民工荒只是春节荒?

  为何媒体上的民工荒却仿佛愈演愈烈?这与观察的时点有关。

  通过分析十年来人口输入地和输出地的数据,南方周末记者发现,从2001年至今,中国曾经两度出现人口内流迹象。

  第一次人口向内地的回流发生在2002、2003年间。

  那时候,河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六个人口输出的传统大省(市),除去自然增长的人口后,几乎全部都在增长,意味着这两年这些地方还吸引了往年流出人口或其他地方人口流入该省市谋生。

  与此同时,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外来人口开始明显下降。正是此时开始,“民工荒”这一词语进入国人视野。

  第二次的明显回流,发生在2005-2006年间。这一年,四川省一下就增加了800万人口。

  自此之后,回流的趋势一直没有改变,但幅度却并不是很大。

  但为何媒体上的民工荒却仿佛愈演愈烈?李平发现,这与观察的时点有关。

  李平是武汉一家都市类媒体记者,所在的媒体计划年后推出一组有关民工荒的报道。他大年初六就去了浙江义乌,另一个同事则去了东莞——这两地被视为中国两大最典型的民工输入地,分别位于长三角和珠三角。

  此时,这两个城市里,有的招聘点还没开门,一些开了门的招工的和求职的都很少。在招聘现场见不到人,民工荒的报道就这么诞生了

  但过了两天,年初八开始,找工的人和招工的人逐渐增多。到他离开的元宵节前两天,人才市场里已经是人头攒动,招工找工两旺了。但此时,李平所在的媒体已经结束民工荒报道。

  他反思道,“时点是一个大问题”。

  这个特殊时刻的民工荒现象,也被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注意到了。

  他最近撰文指出,看起来的民工年年荒,其实也只是“春节才荒”,这个时候的民工荒,是因为农民工在工厂的劳动不能累积(即劳动报酬并不随工龄增加而增长,甚至会随年龄增长下降),农民工换个地方碰运气的成本就极低,他们返乡过春节,之后再到哪里务工,得再想一想。“当农民工还在家乡考虑到哪里务工时,工厂却迫不急待要开工生产,这个时候,‘民工荒’叫得山响,好像到处都缺农民工。”

  对此,政府部门正在变得更为谨慎。

  今年2月11日,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外发布,深圳缺工20万人左右。2月25日,该局宣传处负责人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那只是当时的情况,元宵节后,这种情形即开始缓解,目前正在做新的统计,会在近期再次向媒体公布。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纺织网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用工荒  行业调查  茧丝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要闻
进入要闻>>


华兴纱管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