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产业调查:2010中国“运动战”
生意社3月24日讯 2010年,对于大大小小的中国本土运动品牌而言,注定是一个多事之年
前南非总统曼德拉有一句名言,“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
体育展现了人类的速度、力量和信念,有着无限的魅力。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也更注重运动和健康,中国运动用品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繁荣期,竞争也日渐激烈。
2010年,面对十三亿多人口的巨大市场潜力,中国本土运动品牌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主动求变
2010年6月的最后一天,李宁公司突然宣布要改变品牌标志及口号:“L”拼音标志变形成“人”字标志,“一切皆有可能”被更具国际化的“Make The Change”取代。
作为中国第一家努力打造国际一流品牌的本土运动品牌,李宁主动求变是值得肯定的。
自1990年成立以来,李宁原有商标一直都被诟病为模仿耐克,而口号“Everything is possible”也被认为与阿迪达斯的“Nothing is impossible”雷同。标识革新,可谓是公司要走向国际化,摆脱山寨品牌印象的努力。新的广告语“Make The Change”铿锵有力,与奥巴马和英国首相的竞选口号一致,充满个性魅力和挑战精神。
其实,任何品牌的核心竞争力都不是徒有其表,换标只是企业改变的第一步,更多的改变应该在企业创新力的深层次改造上。从原有的李宁到以“人”为本的新李宁,“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贯穿到整个品牌,是李宁未来发展的关键。
虽然改变来得有些仓促,略有瑕疵,但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李宁的“品牌重塑计划”是国内品牌的一大进步,“在意识和理念上跨出了一大步”。
据统计,李宁2009年99%的营业额仍然来自于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为李宁贡献的销售额仅为1%。这个尴尬的数据表明了李宁在国际市场的弱势,也让公司下定决心,积极主动求变,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力求打造中国的国际一流运动品牌,高屋建瓴,抓住“90后”追求时尚、国际名牌的心。
主动求变的,还有匹克。
2009年匹克营业额首次突破三十亿元关口时,很多人质疑,在中国,这么多体育用品制造商,这么激烈的竞争,匹克还有多少增长空间?
2009年匹克的年终财务报表,给出了答案:“2010年发展的目标是进军更广泛的体育领域。”
2010年9月10日,匹克在广州召开发布会,正式宣布签约成为国际女子职业网联WTA巡回赛亚太区官方合作伙伴,并签约WTA球星奥尔加·格沃特索娃。
网球这项“贵族”运动,正逐步走向“平民”化。据中国网球协会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1.3亿中国人对网球感兴趣,其中五百万爱好者经常打网球,这与网球大国法国的数据不相上下。而且,中国的网球爱好者数量,仍然在迅速增长。
匹克选择了网球,踏出了向“在中国以往较为冷门的专业领域”延展的历史性一步。此外,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匹克“更广泛的体育领域”,不止于网球。
“高品质、高品位、高科技的专业运动品牌”,“以长远的目光放眼全球,立志成为国内行业当之无愧的No.1,综合实力跃居全球体育用品行业前五强。”鸿星尔克也按耐不住一颗求变、求强的心。
科技和创新的设计模式,是鸿星尔克主动求变、先发制人的策略。
鸿星尔克始终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一直致力于产品科技研发,同时聘请知名设计师主持产品设计,紧密结合国际流行趋势,结合人体工程学、运动力学、商业美学等多领域原理,力求向市场提供集高科技、高品质、高品位于一身的专业运动装备。
2009年岁末,继获得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后,鸿星尔克产品再次获得国家环保产品认证,成为业界首家获得国家级环保认证的企业。这是公司多年追求科技创新的成果,也为公司在2010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前有耐克、阿迪、彪马等国际品牌阻击,后有数千家中小型国内品牌追赶,李宁、匹克、鸿星尔克们正在主动求变,欲先发制人。
“广积粮”,欲称王
尽管屡屡被拿来与中国运动品牌老大李宁做比较,但安踏却不愿承认双方的竞争关系。安踏体育公关部经理袁伟表示,“做好自己,只要每一年都比上一年好就行。”
安踏低调,安踏的业绩并不低调。
2010年,安踏全年实现销售收入74.1亿元,同比增长26.1%,毛利率增至42.8%,门店数目增至7549家。安踏从中国众多运动品牌中脱颖而出,连续多年在中国运动鞋市场上综合占有率排名第一,有着一套成功的策略。
安踏在发展初期,就注重“广积粮”,一步一个脚印,打好发展基础。2003年,丁氏家族开始理清股权关系,通过引进职业经理人等措施,将安踏股权和管理权分开,为公司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2007年7月11日,安踏在香港上市,首日股价大涨超过40%。
2008年,埋头打基础的安踏实现营业额46.26亿元,较上年增长54.8%,毛利率增长6.5个百分点。营业利润9.31亿元,增长94.2%,纯利润8.95亿元,增长66.4%。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安踏不仅没有裁员,还增加了近两千个职位。
就在国际体育品牌因危机而不得不在华收缩战场时,安踏趁机步步紧逼。
2009年6月23日,安踏成为“2009-2012年中国奥委会体育服装合作伙伴”,成为中国奥委会四年的合作伙伴,在四年时间中将完成十一项国际赛事的服装提供。
安踏董事会主席兼CEO丁世忠表示,“希望通过与中国奥委会的战略合作,未来大家提到安踏就能联想到中国体育,提到中国体育就能联想到安踏。”公司希望2011年将店铺总数增至一万间,并成为中国运动用品行业销售、品牌双第一。
特步2010年中期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23%,约达十九亿元。截止2010年6月30日,特步品牌零售店总数已经达到6579家,其中品牌旗舰店36家,通过全国性分销网络,产品销售范围覆盖中国全部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此外,通过第三方分销商,特步于台北开设了品牌零售店,同时也成为英超伯明翰俱乐部球队的球衣赞助商,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推崇“与众不同”的特步,有着同样低调的前身。
特步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原为一家设备制造商,自1999年开展业务,为多个国际品牌制造运动鞋。发现中国品牌体育用品市场蕴藏巨大商业潜力后,公司于2001年推出特步品牌。
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同样给低调的特步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全球经济大萧条的严冬里,特步实现了110%的收益增长和129%的溢利增长。2008年6月3日,特步在香港上市,受到了全球投资者和各界的关注。
安踏、特步“广积粮”打好基础的成功,成为了中国众多中小型本土运动品牌的学习榜样。它们纷纷在“默默耕耘”中,等待某个机会的来临,然后一炮打响,成为本土运动品牌的一方诸侯。
今后,中国还会有不少的中小型本土运动品牌,将通过这种方式,一鸣惊人。
洋品牌市场加力
事实上,2010年,对于大大小小的中国本土运动品牌而言,注定是一个多事之年。
2010年年中,有传言说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下滑后,意欲调整渠道结构,进入二、三线市场,同时将推出低价鞋抢夺李宁、安踏等本土运动品牌牢牢控制的市场。
消息一出,立即在资本市场引起连锁反应。2010年7月6日,运动服饰类股票全线下跌:李宁公司跌2.01%,安踏跌0.74%,特步跌5.98%,匹克跌2.92%,361度跌0.36%。
中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伴随着体育用品市场的井喷,以晋江品牌为代表的本土运动品牌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安踏、361度、特步、乔丹、匹克、鸿星尔克、德尔惠、美克、喜得龙等众多叫得出名字的或叫不出名字的运动品牌,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耐克进入二、三线市场并推出低价鞋”的消息之所以能如此震动本土品牌股价,其根本原因在于,虽然本土公司积极塑造品牌形象,但与国际品牌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当失去价格、渠道等优势直面竞争时,本土运动品牌难免“心虚”。
“穷则思变”,比如李宁改变品牌标志及口号,就是公司聚焦自己品牌内涵的一次巨大努力。在换标备受争议之时,李宁在中国内地的营业额也终于超过阿迪达斯,成为仅次于耐克的第二大运动品牌。
不仅仅是李宁,很多本土运动品牌在经过了造牌运动的喧嚣之后,都开始冷静思考品牌发展的方向,思考自己的未来之路。
安踏早在十年前就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内市场,拓展自有品牌,并斥资五千万元创建了国内体育用品领域最高等级研发机构“运动科学实验室”。安踏每年推出一万款左右新产品,研发投入一个多亿。
目前在中国鞋都晋江,像安踏这样年平均利润率在30%以上的企业还有数十家,这些企业开始加大技术创新,打造自主品牌,仅今年上半年就设立了252家研发中心,投入技改资金数十亿元。
专家认为,国际运动品牌经过多年积累,无论是运营技巧还是抢占的营销资源都要优于国内企业,在现有的条件下,国内企业要缩小与国际品牌的差距,只能下苦工夫,做更多的创新。
也许更大的战役将很快打响,会淘汰谁,又会成就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