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料设计]独具魅力的面料设计—扎染
生意社3月19日讯
从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保暖需求,安全需求),心理需求(装饰需求,求异需求)到社会需求(地位需求,身份需求),服装有很大的设计空间。作为服装面料肌理花样中的一朵奇葩——扎染,在服装设计领域有其独特的价值。扎染是中国传统“国粹三染”之一,其独特的工艺防染技法有别于一般的印花工艺,无论是平面的图形式样还是三维的视觉效果,都独具个性。进行民族化的探讨,融汇现代印染科学技术和先进手段,结合现代元素使扎染设计突破守旧和缺乏创新的现状,有助于将扎染技术应用到高级成衣。
一、 传统扎染艺术的渊源与工艺特点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俗称“印花布”或“扎花布”,始于公元前二世纪。“‘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舞",舞者所着轻纱层层叠叠,面料轻薄而透露,色彩通过扎染、渐染处理得如薄烟轻雾,在浅色中追求色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虚无缥缈,变化多端,把扎染渐变发挥到淋漓尽致,美不胜收。历代众多骚人墨客描绘扎染的佳句更是脍炙人口、久唱不绝,如:“带缬紫葡萄”、“成都新交缬”(白居易)、“花坞团宫缬”(杜牧)、“神迷耳热眼生缬”都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扎缬的丰姿和美妙。女诗人薛涛的《海棠缬》七绝更把扎染描写得如痴如醉,成为了千古绝唱:“春教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总带花,人世不思灵卉异、竟将红缬染轻纱”。
传统扎染中扎的工艺特点是在脱浆后的本白色土布上摹绘画稿。制作者根据喜欢的花样纹式,用线将白布捆扎或缝扎或包扎起来,依图案纹样扎成一定的皱折。扎染的技法有很多种,大致可分为捆扎,缝扎和夹扎三大类,其中每大类又有不同的变化,此外还有三种扎法的综合应用及一些自由的扎法。捆扎法是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线或麻绳捆扎。缝绞法是用针线穿缝绞扎织物以形成防染,针法不同形成的效果不同。这是一种方便自由的方法,可充分表现设计者的创作意图。夹扎法是利用圆形、三角形、六边形木板或竹片、竹夹、竹棍将折叠后的织物夹住,然后用绳捆紧形成防染,夹板之间的织物产生硬直的“冰纹”效果,与折叠扎法相比,黑白效果更分明,且有丰富的色晕。
染的程序也不复杂,缝扎好的面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使面料被扎紧的部分充满水分,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热染,反复染过几次后,取出晾干,拆了线,熨平整,就是一块带各样图案的扎染布。缝了线的部分,成为防染部分,防染部分可随设计师设计图案纹样,在染色过程中,织物经松紧不同、技法不同的捆扎,经染料不同程度的浸渗,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染成的图案纹样丰富多变,与印染花样相比,图案纹样与原稿有一定的区别,多了层肌理效果,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偶然性,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传统民间扎染用板蓝根作染料,染出的布,青里带翠,色彩凝重素雅而含蓄,不仅不易褪色,还可能对皮肤起消炎作用,既美观又保健。
二、 传统扎染工艺技法的可探索性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在生活中精神压抑,作为调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原生态设计,因为人们需要心理放松和个性释放,渴望得到休闲慰藉和人文关怀;时代的发展,又使人们渴望突出自己的品位,衣服款式要有特色,面料花样要有特色,手感肌理也要有特色,要穿暖、穿好,还要穿出个性、穿出品位,要张扬个性,纯粹的工业化印花面料已无法满足休闲服装的变化需求,手工艺与工业化、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多种观念都能汇同在一起,刷新了设计的时代精神。这时,对面料花样的个性追求,对面料肌理的独特追求,随生活质量的改变而改变,而扎染正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满足这两项工艺需求,而成为人们追赶时尚,超越时尚,彰显品位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