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褶皱在服装造型设计中的运用
生意社4月5日讯
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向高品质、舒适化、多元化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人们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服饰要求都呈现多层次化发展。就服装而言,面料是服装的载体,是设计的先决条件。面料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款式而上升至第一位,设计师对面料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设计产品的成败。设计师所进行的面料设计不再只是面料本身的搭配组合,这种形式组合已难以表达人们对服饰美的要求,对面料本身进行二次艺术加工、二次创作则显得尤为必要,而褶皱则是达到其效果的主要手段之一。它不仅能改变面料本身的原有形式,使服装产生美感、动感,而且是其它装饰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在许多成衣、时装发布会中,人们经常采用不同折皱方式的表现技法,制作多种形式的服装褶皱,并通过不同褶皱的巧妙组合来改变服装的整体效果和装饰效果,从而达到设计上的特立独行,并富有强烈的个性。褶皱的创作正是立体性与平面性的结合点,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性和视觉审美性,是现代服饰时尚重要的借鉴来源和表现形式之一。所以,研究褶皱在服装造型设计中的应用,对现代服装设计与制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褶皱的造型特点
褶皱是由面料的褶纹、皱褶、衣裥、波纹等构成的一种装饰线条,外观富于立体感,给人以自然、飘逸的印象。从结构形式来看,褶皱与省、分割线的作用相同,同样是为了余缺处理和塑形而存在的,都具有两重性:一是合身性;二是造型性。但呈现出来的风格却不一样。
首先,褶皱具有多层性的立体效果。施褶的方法很多,但无论是哪一种,它们都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效果。
其次,褶皱具有运动感。在打褶方式上,它们都遵循着一个基本构成形式,即固定褶的一方,另一方自然运动。因此褶皱的方向性很强,同时,褶皱通过特定方向牵制了人体的自然运动,富有秩序的不断变换,给人以飘逸之感。
第三,褶皱具有装饰性。褶皱的造型会产生立体、肌理和动感,而这些效果是附着在人身上的,因此会使人们产生造型上的视觉效应和丰富的联想。也就是说,褶皱的造型容易改变人体本身的形态特征,而以新的面貌出现,这是褶皱具有装饰性的根源。因此,设计师们常用丰富的施褶结构设计晚礼服。
褶皱的分类特点
褶皱按照其形式与功能大体可归纳为两类,即自然褶皱与人工褶皱。
1.自然褶皱:是指利用布料的悬垂性及经纬线的斜度自然形成的褶。自然褶又分为三种形式。
一种形式是波形褶,是通过结构处理使其成型后产生自然均匀的波浪造型,如360°圆台裙、荡领等。褶纹线条柔和飘逸、生动活泼,具有浪漫潇洒的风韵。
另一种形式是缩褶,是把接缝的一边有目的的加长,其多余部分在缝制时缩成碎褶,成型后呈现有肌理的褶皱。它给人以蓬松柔和、自由活泼的感觉。女装和童装运用极多,极富变化。如橡筋皱应用在衣领、克夫、腰间及臀位等处,极富装饰美感。
第三种形式是由系扎、披挂、缠绕所出现在服装上不同效果的褶皱,利用布料的皱褶自由收褶,褶纹随意而简练,风格洒脱自由,除中国古代服装以外,这也是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等国服装式样特点的主要因素。
2.人工褶皱: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如打褶或捏褶,以收去面料局部多余的空间,使其具有一定的开合量,将人体维度的空间差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分散、传送,形成“正量感”的可包容人体的三维立体造型。
各个历史时期褶皱的设计应用
1.西方历史时期的服装褶皱
褶皱作为造型元素在服装中有意、无意地普遍存在,但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和16、17世纪,褶皱的表现却十分突出,表现形式也因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不同而大相径庭。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服装同雕塑一样,充满了对自然人体美的推崇。面料主要是软羊皮和棉麻布料等,款式没有经过裁剪和缝纫,而是将长度大于着装者高度,宽为伸长手臂,指尖到指尖距离2倍以上的大幅块状布料,直接披挂或缠绕于人体,由别针固定或腰带随意系扎而成。面料自然形成的缕缕垂褶,随人体的活动,显示出生动的明暗和层次变化,富有韵律和节奏感。它的款式造型属于自然形,没有刻意的细节设计和装饰,面料的悬垂性设计就是它的主要特征,流动的褶皱就是服装美的体现。
在17世纪,华丽、夸张、矫揉造作的巴洛克艺术成为欧洲艺术风格的主流、服饰风格唯美、慵懒、奢华、褶皱的设计也充满了刻意的装饰性。这时期,宫廷服饰主导潮流,多采用华丽的丝绒、塔夫绸、雪纺等面料,男子穿着肥大的灯笼裤,女子时兴蓬松的裙子。服装的领子、袖口和裤角均用大量的花边和抽褶作为装饰。庞大的裙子由多层组成,采用在腰间打褶的方法形成膨大的造型,并以大量松垂的褶皱堆积来增添体积感和层次感。由于巴洛克风承袭矫饰主义,因此,这一时期服装的褶皱通常和花边、绣花同时组合运用,采用抽褶、堆褶、叠加褶等多种褶皱工艺、装饰性很强,装饰的部位多,达到繁华的颠峰,以至烦珠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