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不因地域差异而“豁免”
与转出地一样,在转入地,员工反映意见、建议和抱怨的积极性并不低,而且两地反映意见的渠道也都以意见箱、手机短信以及直接面谈为主。调研也发现,由于转入地企业的员工多是本地人,家庭和社会关系在预防和解决劳动纠纷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织造和服装行业更受青睐
环保压力限制产业链完善
转入中西部的纺织服装企业以织造和服装制造为主,这是两个相对清洁的行业,而织造和服装之间的印染环节转移较少。这种情况利弊都非常明显:在保护转入地环境的同时限制了当地构建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使得原材料资源难以实现更高的附加值,也增加了转入地服装产品的成本,因此,是否引入印染企业是中西部很多地方都在讨论的问题。转入地新建企业的环保制度落实比较严格,环保设施比较先进,多数企业都能达到甚至超过转出地既有企业的水平。尤其是按照转入地政府统一规划建设与园区的企业,其环保硬件配套都能达到国家和当地政府的要求。
转入地企业在环保问题上面临的问题是环境保护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据统计,只有80%的转入地企业建立了基于环保要求的环境管理体系,低于转出地企业85.71%的比例。另外,在转入地,只有15.63%的员工比较了解工厂有关环境保护和节水节电方面的要求和制度。
东部企业注重与社区互动
中西部企业谋求扎根当地
就社区参与和发展而言,超过半数的转出地和转入地企业都致力于协助当地解决社区特殊人群的就业,以及支持和促进社区教育和职业技能。转出地企业更注重于当地社区的“互动”,通过鼓励和支持员工参加社区服务,定期与本地相关方沟通、听取建议和意见,积极回应社区组织的关注和诉求,谋求与当地树立良好的社区关系。而转入地企业则更关注在当地社区的“融入”,通过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对本地区资源使用进行合理补偿等方式促进在当地发展中“落地”和“生根”。
实践参考
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企业实践层面,产业转移中对于社会责任的关注度和融入度都在不断加强,而且也产生了诸多具有创新意义和借鉴价值的良好做法。然而,目前进行中的产业转移仍然面临很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领域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的解决需要各个利益相关方在切实履行自身责任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参与和合作。
政策制定
方向建议:
◆政策对于产业转移起着决定性作用,各级政府要在政策层面将产业转移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在制定承接产业转移政策时必须兼顾经济目标与责任目标;
◆除环保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外,各地政府应完善对社会责任内涵的全面理解;
◆从经济政策与社会责任的直接关联来看,各地政府也必须全面衡量产业转移中的经济内容对社会责任各领域的影响,尤其是结构性和体系性的不利影响;
◆中央政府部门应该继续强化对区域间产业对接的协调指导和宏观规划;
◆各级政府应更加关注产业转移政策的实施方式,防止相关政策在要素领域的实施中可能导致的不利环境和社会影响。
参考实例新疆作为我国主要的产棉区,近年来随着东部纺织企业的纷纷转入,新疆棉纺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印染产业,新疆大量的棉纺坯布都外运到沿海地区进行印染加工。毫无疑问,如果新疆能够承接足够的印染产能转移,新疆将可以构建从棉花种植到服装织造的完整产业链。
但是,新疆各级政府对发展印染产业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和严格的要求。《新疆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的总体思路》规定,印染产业的发展“要严格按照国家《印染行业准入条件》,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污水处理标准和年度排放限量指标及环保要求,在阿克苏纺织城建设印染能力,采取集中加工的方式,集中处理污水和排放”,并规定通过推广无水及少水印染加工技术,选用高效、节能、低耗的连续式处理设备和工艺等技术方法大幅降低工业用水消耗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