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棉“乱世”独守偏强格局
生意社6月27日讯 美联储率先吹响全球货币紧缩的“号角”,不但引起海外金融市场出现“强地震”,继而也导致上周以来国内股市与商品市场遭遇了流动性衰竭的“大海啸”。覆巢之下,期指与多数商品均未能保全“性命”。尽管“生逢乱世”,但凭借不断好转的供需预期以及收储政策庇佑,郑棉期货却有望“处变不惊,稳如泰山”。
国内植棉面积趋于萎缩
今年中国棉花主产区播种面积萎缩情况较为严峻。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于6月初展开的棉花实播面积调查来看,尽管西北内陆地区棉花实播面积为3229.2万亩,同比增加4.8%,较3月份的意向调查结果扩大了2.5个百分点,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棉花实播面积却分别同比下降6.5%和11.3%,降至1615.5万亩和2168.7万亩,降幅分别较3月份的意向调查结果扩大了1.1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综合来看,整体降幅在3.3%,较3月扩大0.4个百分点。由于其他农作物的经济效益较高,植棉收益一直处于劣势,导致棉农种植积极性不断下降。
此外,本年度北半球棉花种植面积跌破过去十年4.53亿亩的平均值,棉花减产的趋势不但会在本年度体现(缩减140万吨),而且下年度的产量更会进一步扩大至2500万吨。供应端压力由强转弱,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棉市供需环境偏弱的局面。
需求持续改善,工业库存偏低
扭转供需结构不单单由供应端减产主导,终端需求复苏逐渐转强也给棉价提供了有利保障。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5月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额同比分别增加5.28%和5.16%,而去年9月至今年5月期间,国内纺织品和服装累计出口额同比增速更是高达7.73%和14.46%,表明外部消费复苏较为乐观并积极拉动国内用棉企业需求回升。
值得注意的是,稳步抬升的国内需求量与持续萎缩的进口外棉形成反差。今年1—5月国内累计进口棉花214.18万吨,同比减少16.9%,导致全国主要省份棉花工业库存整体偏低。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抽样调查显示,截至6月中旬,被抽样调查棉企平均库存连续第三个月下降,使用天数约为34.8天,同比减少1.2天,比近三年平均水平减少2.9天。而据此推算,目前全国棉花工业库存为74.2万吨,同比减少5.9%,比近三年平均库存减少22.3%。
搭配抛储难解现货棉紧张局面
当下90%的现货棉花资源通过收储进入国库系统,导致可供期货交割的棉花资源较为有限。尽管储备棉出库成交率自5月以来企稳回升,但截至目前却始终未能突破30%水平。其中国产棉价格偏高导致实际成交率一直徘徊在22%上下,而进口棉物美价廉致使成交率始终高达85%以上。
内外棉搭配抛储的政策导致综合成交情况并不理想,进而难以缓解用棉企业的需求“干渴”处境。
持续偏强的供需结构支撑着郑棉在疲弱的经济环境下始终保持“迎狂风而不低头”的傲人姿态,并在工业品与期指相继陷落,农产品(000061,股吧)又持续低迷的背景下“独领风骚”,为企业套保提供了一个平稳的价格区间。笔者认为,郑棉1401合约区间振荡的格局将难以打破,期价有望围绕20000元/吨一线展开波动。
(作者单位:宝城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