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守望八年 “织女”郭凯抢救海南黎锦纺织技艺


http://www.texnet.com.cn  2013-09-03 08:53: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收藏

郭凯(右一)向美孚方言织女学习黎锦技艺


郭凯(左一)向美孚方言织女学习黎锦技艺

  生意社9月3日讯 第一次见到郭凯是在海南省图书馆的“黎锦坊”文化艺术展示中心,她正耐心地为到访的客人讲解展品。

  “这是黎族润方言的婚礼服,筒裙上有巧妙的人形、花轿、牲畜等图案,寓意万物兴盛。”每次结识新朋友,郭凯都会热情地邀约他们到馆参观,并不厌其烦地对展品进行讲解。传承黎锦文化,是郭凯的工作重心,也早已渗透到了她的日常生活。

  被誉为中国纺织史“活化石”的黎锦,是黎族一本博大精深的民族史书,但目前部分技艺濒临灭绝。为抢救、保护和传承黎锦技艺,来自黑龙江的女企业家郭凯痴心不改,执着地为黎锦的明天艰难跋涉。

  “我和黎锦有缘”

  郭凯相信缘分,她用缘分来解释,生长于“黑土地”的她是如何与这海岛上的黎锦产生奇妙的联系。

  郭凯和黎锦的结缘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她已开始收藏黎锦。后来,事业小有成就的郭凯有了一段难得的休息时间。她曾多次下黎乡拜访黎户,对黎锦赞叹不已。

  “黎族人信天敬地,认为万物有灵,所以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黎锦方面,无论是他们的纺染织绣技艺,还是文化图腾,都无一例外地表现民族的文化特征。他们讲究的天人合一,我非常认同。”

  让外乡人爱不释手的黎锦,在黎族人眼中却渐渐与时代脱节。

  “我们发现许多方言区会织的人少得可怜,可能连100人都不到,尤其是双面绣,会织的人更少。”黎锦的濒临灭绝,令郭凯万分忧心。

  “那时的我稍微有点钱也有点闲,我要做一件自己喜欢,又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到底有多难我也不知道。想做,就要排除万难。”

  2005年,郭凯注册成立了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开始走上一条黎锦产业化道路。

  “开发就是最好的保护”

  为了抢救保护黎锦技艺,2005年,郭凯来到五指山的黎族聚居区举办黎锦学习班,她挨家挨户上门找人来学习黎锦,不想却遇到了尴尬的冷清场面。

  “不像我们学什么东西要交学费,他们来学我们要给他们发工资、交通费,他们才乐意学。”郭凯笑着回忆当初的艰难。

  为了提高织锦的积极性,郭凯向五指山的农村织女收购半成品,她承诺,不管她们织出来的锦是什么形态、质量如何,照单全收。这一承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加上由于长年在山区拜访和探寻,郭凯逐渐破译了部分黎锦文化图谱,并先后在五指山、乐东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开创了十几家黎锦学习班。

  “开发就是最好的保护。传和承,承更重要。把前人最精华的东西与时尚结合,不仅仅让老人喜欢,更让年轻人喜欢,这样才能生生不息。”

  根据这个理念,郭凯在保护黎锦技艺的探索过程中,潜心产品开发。在传统黎锦的基础上,又开发研制出黎锦作品12大类100多个品种。大到十几米长的壁挂、桌旗、床旗等家居用品,小到精巧的文具、手机套、钥匙扣,无不浓缩着黎锦技艺的精华。其中画框和壁挂多次作为政府礼品,赠送给比尔·盖茨等多位外国贵宾及政要。

  除了加强产品研发外,黎锦文化的挖掘和开发也在不断进行。郭凯在海南多个市县开设了黎锦技艺与产品展示馆,创办黎锦博物馆。2008年11月,在海南省图书馆内设立的“黎锦坊”文化艺术展示厅受到了海内外观众一致的赞誉。2012年,郭凯策划并实施的五指山“黎锦文化产业园”项目,被誉为全面展示黎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然博物馆”。

  逆境中守候希望

  郭凯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一路上伴随着不少质疑和反对的声音。更有老师和朋友不客气地指出:“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政府的事,和你企业有什么关系?”“企业的目的是挣钱,那你的赢利点在哪里?靠什么支撑?”

  对此,郭凯的回答是“我觉得他们说的是对的”。在黎锦的传承与推广过程中,郭凯无可避免地遭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难、问题和困惑。

  首先遇到的是税收的难题。因为黎锦都是从老百姓手中收购而来,根据相关规定,企业不得不按照销售收入的17%纳税。2008年,海南锦绣织贝不得不开始尝试黎族符号的工艺品开发,将黎族传统符号应用在围巾领带等工业产品中。以市场需求大的工业品开发支撑手工艺品生产。

  而2013年初的一起涉嫌假冒注册商标案件又向人们揭示了黎锦产业化道路上的另一个难题——知识产权保护。

  市场开拓、生产管理、不正当竞争……各种困难使企业步履维艰,市场难以做大,影响了黎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虽然对黎锦的未来也曾感到困惑和迷茫,但因为心中的热爱,郭凯一直没有停下脚步。八年来,郭凯共为黎锦文化的发展投入了7000多万元。她把经营了十几年的化工贸易和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万泉河峡谷漂流项目放在一边,全身心投入到黎锦文化的传承、挖掘、保护和开发中,虽然利润微薄但无怨无悔。

  正如郭凯所说:“我为什么要坚持呢?因为黎锦值得让我努力去做。每次看到黎锦我就感动,一生能让你感动的事不多。”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黎锦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华兴纱管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