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业绩盘点
终端和工程用户服务能力全面提高
延伸产业链重点提升企业利润水平
近几年,袋式除尘技术已经在电力、水泥、钢铁以及冶金行业等行业得到很好的应用,一些滤袋骨干生产企业开始积极与电厂等用户合作,在滤袋设计、使用和更换过程中提供全套工程化服务,不仅提高了工程服务水平、效率,也提升了企业的赢利水平。土工用纺织品行业的一些骨干生产企业,依靠自身的技术和产品优势成立了工程公司,以总包的形式承接公路、铁路、水利等土工建设工程,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了服务能力和企业利润水平。
积极推动研发与检测认证服务平台建设
强化产品检测和质量监督保障使用安全
近两年,在行业协会的积极推动下先后成立了“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应用研究中心”、“中国产业用纺织品数控裁剪技术研发中心”等,作为产学研用的平台,形成了与下游企业联动的研发模式,为提升产品和设备的品质打下基础。积极推动研发与检测认证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产品检测和质量监督,保障产品使用安全。依托地方检测中心和研究院所,全国布局多个“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测试中心”,为产品的质量水平和使用安全性提供了检测支持。2012年末成立的产业用纺织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实现渠道,对于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等将起到积极作用。2011年成立的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对行业的科技发展方向进行把关,并提供整体的产业用纺织品技术支持平台。
建立多层次和多形态信息服务网络
密切上下游联系积极推进国际交流
建立多层次和多形态的信息服务网络,为企业投资、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等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推出及完善期刊、网站、手机报和出版展会技术报告等,及时传递政策、市场、技术、展会等信息;加强行业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题调研,结合国家统计局和海关数据,形成行业季度运行分析报告;根据地方园区、经济开发区和企业发展的需求,积极为其提供园区发展规划、咨询调研报告和行业经济分析等服务。与上游协会和企业、下游用户、中国工程院、国外协会企业等共同组织活动,展示行业整体形象,密切上下游联系,扩大产业影响力。强化行业间的国际交流,先后与美国非织造布协会、欧洲非织造布协会、美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协会、德国纺织服装工业协会、中国台湾不织布工业同业工会、韩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信息共享、标准合作、论坛展会、技术培训等方面都达成了合作意向,提升了行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强了协会的行业服务能力。
标准管理体系日渐完善标准建设得以加强
全行业制修订35项标准弥补发展滞后
加强了标准化机构建设,完成了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产业用纺织品分会换届及调整和增补等工作,组成了第三届技术委员会。新一届分标委会委员由科研院所、检测机构、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业等方面的代表组成,涵盖行业的各个领域。《规划》实施的前半程,全行业共制修订标准35项,弥补了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部分标准缺失和滞后的问题。产业用纺织品协会开展了产业用纺织品产品及应用标准体系研究,承担并完成了工信部“产业用纺织品产品及应用标准体系研究”项目。接受总装备部委托,组织专家、企业和相关单位进行纺织行业归口管理的50项国军标的清理整顿工作,目前已经通过了专家评审会阶段,正在组织材料上报。
原料和工艺技术进步助力产品高构化
多数行业内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高性能纤维的推广应用和工艺技术进步,促进了产业用纺织品的一些产品实现了高构化,其中,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由简单的个人卫生用品材料,逐渐发展医疗用敷料、手术洞单、手术服、手术包等高技术含量产品;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由传统的常温空气过滤、水过滤,逐渐发展丰富到耐高温、耐腐蚀滤料领域;土工与建筑用纺织品由简单的防水排水功能,丰富到高铁、水利工程、高速公路专用路基增强材料和防渗漏材料;交通工具用纺织品日益重视环境友好性、节约能源和可回收再利用,促进了轻量化和燃油经济性进程;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由简单的功能后整理,逐渐发展到高性能纤维原料、织造、后整理一体化设计,满足了多功能复合防护的要求;结构增强用纺织品由简单的小型预制件,发展到风力叶片、桥梁修复、结构部件等领域。
骨干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3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
《规划》实施两年多来,行业中的一些重点企业克服金融危机后的不利形势,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实现工艺技术创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并且积极拓展新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企业实力和规模的爆破式发展。2012年,行业中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的企业有3家,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6家。行业内企业通过上市融资,为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品技术升级提供了资金支持;高温过滤、土工建筑领域的部分重点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营等形式,进行行业延伸,已初步形成原料开发、材料生产、终端制品生产和工程化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综合性企业。
特色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2011年以来,行业内产业集群数量由5个发展到9个,新增加的集群主要从事土工、过滤、衬布和防水卷材等生产,使得产业集群的结构更加合理。各个产业集群均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初步培育形成了一批专、精、特、新的专业化生产企业,逐渐完善产业链配套,不仅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了集群经济总量的增长,也有效带动了集群所在地的经济发展。2012年,9个产业集群的经济总量达到了432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倍。同时,产业集群内的检测、信息、研发和培训等各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服务能力明显提高,集群内骨干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和规模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的品牌知名度和辐射能力得到加强。
产业区域布局日趋合理
中西部产业比例有所提升
东部沿海地区具备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和产业链配套优势,所以浙江、江苏、广东、山东、上海和福建等依然是我国产业用纺织品最为集中的地区,某些产品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比例已超过70%。“十二五”上半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案例相对较少,但是土工用纺织品、交通工具用纺织品的生产企业,基于市场和成本等因素,已经开始在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些投资,使得中西部非织造布和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都有所提高。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先进水刺工艺用水回用率可达到95%
近几年,我国完成了废旧聚酯直接生产涤纶长丝的课题,废旧聚酯生产涤纶短纤维技术产品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已经形成了从废旧聚酯瓶回收、瓶片清洗加工、纺丝到纺织品织造一条龙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回收瓶片为原材料生产的环保型再生短纤维可以达到卫生等级标准,广泛应用到非织造布、车用纺织品等领域;再生涤纶长丝广泛应用到工业和民用等多个领域,为纺织行业发展资源节约、循环经济提供了样板。在车用纺织品的隔音减震材料和建筑、土工材料等领域已开始采用回收再利用纤维。
近年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行业投资不断增加,企业多采用高速、宽幅、低能耗、高产能的先进设备,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设备升级,淘汰了一批单线产能小、技术含量不高的设备;先进水刺非织造布工艺用水回用率可达95%,单位能耗显著降低,吨产品耗水量平均在15吨~20吨,采用先进水处理系统和工艺设备的水刺生产线,吨产品耗水量可以达到8吨~10吨。
六大领域比翼齐飞
年均增长速度乐观
2012年医卫用纺织品年均增长13.5%
成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中的最大领域
2012年我国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的产量为90.6万吨,比2010年增长28.82%,年均增长13.5%。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是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中最大的领域,用于医卫的非织造卷材产能和产量高速增长,是行业内重点投资方向之一。
突破了多头纺熔复合非织造布设备及工艺技术难题,制造出3200mm幅宽的SMXS设备,其熔喷部分可进行在线/离线复合,配合后整理技术,应用于“三抗”手术服、隔离服等高端医用领域;以壳聚糖、蚕丝纤维制成的皮肤创伤修复材料及高档女性卫生用纺织品,具有促进伤口愈合,止血性能良好和舒适、高抗菌的性能;利用在线接枝聚合技术,实现了抗菌聚烯烃树脂的产业化生产,制成具有良好杀菌效果的非织造布,克服了疏水聚烯烃纺织品难以兼具杀菌功能的技术难题;研发了可调控生物降解速率的柞蚕丝素三维材料,用于生产丝蛋白创面修复敷料,填补了国内空白;纯棉非织造纱布没有磨脱的纤维屑,不引起伤口感染,手感柔软,并且具有良好的吸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