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穿越二十年 遇见新家纺


http://www.texnet.com.cn  2014-08-25 15:19:50  来源:中国纺织网 收藏

  这个理念提出后赢得了行业内外的高度认同。2003年,广东知名布艺品牌“大视野”最先做在中国国际家纺展上推出了以“大家纺”概念为主题的新品展示,从窗帘、沙发、桌布延伸到床品,整体配套的软装设计让人耳目一新,更符合家居生活的需要。随后,家纺行业刮起了“大家纺”风潮,奥坦斯、富安娜、孚日等企业从布艺、从床品或是从毛巾甚至饰品等不同角度,都围绕“大家纺”逐渐做起了产品配套文章。

  展会主办方积极助推“大家纺”风潮的同时,也围绕“大家纺”调整展会的布局。在第十届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及辅料博览会上,展品涵盖了各类装饰布艺,床上用品,毛巾,家居装饰品、工艺品,配件及饰品,各式窗帘及遮阳蓬等等。竹制、木制折叠窗帘,窗帘流苏,羊毛毯子,窗帘导轨、窗帘杆等辅饰产品一应俱全。从展示品类上也实现了“大家纺”。

  如今,家纺企业在产品展示及研发方面,“大家纺”系列配套软装已经成为一种必要手段,甚至成为一些家纺企业的个性和核心竞争优势。  

  通过设计大赛来“造血”

  家纺成长为新兴行业,面临的最大短板就是设计力量远远跟不上行业的发展。谈到当时的家纺设计,杨东辉感叹:“那时家纺企业都是远涉重洋去国外学习借鉴,去国外看展会的一项任务就是买花稿。企业对原创设计和知识产权概念不够重视,地区之间、企业之间,互相抄袭模仿的案子很多。让人很心痛,这样怎么能长久呢?所以我们决心一定要组织中国的家纺产品设计大赛,以提升中国家纺产品的原创设计能力。”

  首届中国家纺产品设计大赛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谈及当年跟中国家纺协会和中国国际家纺展一起联手推出设计大赛时的情形,原许村党委书记,现海宁市人大副主任的许煜威记忆犹新。当时许村家纺发展的面临一个重大的瓶颈,是产品设计能力不足,抄袭比较严重,为了增强企业的原创设计意识,培育设计能力,许村参与举办了首届中国家纺产品设计大赛。大赛得到了企业和相关院校的积极响应,全国各地的学生,企业,设计师踊跃参加,参赛作品达2316套件。

  “中国家纺产品设计大赛作为展会的活动之一,主要是提倡原创,提倡知识产权,它不仅开启了中国家纺行业进入原创设计的年代,也由于展会“提倡原创”的氛围,诞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家用纺织品设计师。”现中国家纺协会会长杨兆华对首届设计大赛的意义做了精辟的阐述。

  20年后的今天,中国家纺产品设计能力已经得到极大提升,原创设计已渐成风气,一大批优秀的设计师逐渐成长起来,成为家纺中国设计的重要力量。  

  家纺“红”了:从追随到原创   

  “大家纺”的全面布局,设计大赛的时尚引领,中国国际家纺展迸发出勃勃生机。2004年-2009年间,中国家纺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黄金期,中国国际家纺展也呈飞跃发展态势。

  飞跃期(2004-2009)亮点:

  2005年,第一个在展会上举起知识产权保护的大旗,并组织全体参展商签署《保护知识产权的上海宣言》。

  2006年,第一个发布中国自己的家纺流行趋势的展会。首次发布2007/2008中国家纺流行趋势。

  2007年,第一个吸纳家纺行业的产业集群参展,集中展示区域品牌。这一年,余杭、海宁、绍兴、萧山、南通、浦江等产业集群的加入,首开集群联合参展先河。

  2008年,第一个突破10万平方米展出面积的家纺类展会。这一年,展会规模达11万平方米。

  2009年,第一个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代传承。

  2009年,第一个倡导跨界合作的家纺类展会。这一年,展会邀请了近40名家装设计师,促成了家纺企业与家装设计师之间的对话。同年,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参展企业,还邀请了近百家全国一、二线城市的商场代表,并在武汉、成都、青岛等城市进行展会路演。  

  赶上中国家纺行业的黄金发展期,中国国际家纺展从2004年起就驶入了快车道,差不多每年保持50%左右增速,进入了发展的飞跃期。

  保护原创就是保护生命线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在回顾中国国际家纺展那几年的发展时,对如下数据记忆犹新,如数家珍:2003年展会面积为2.3万平方米,2004年为4.6万平方米,2005年为7万平方米,2008年,展会规模11万平方米,占据了新国际博览中心9大展馆,共有近千名参展商以及来自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名专业观众。成为第一个突破10万平方米展出面积的家纺类展会。

  伴随着展会规模的高增长,展会主办方最关注的是海外展商和采购商越来越关注的“原创设计”问题。原创设计是世界贸易的必须遵守的规则,也是中国家纺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展会主办方自1997年就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在展会现场设立知识产权咨询、调解机构,是国内同类展会中最早举起保护知识产权大旗的展会。

   “随着中国家用纺织品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家纺博览会作为贸易桥梁的作用日益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必要上升为一种行业行为,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也应通过展会这一贸易窗口向全世界的纺织业界加以展示。”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常务副会长徐迎新谈到。为此,2005年中国国际家纺展组织全体参展商签署了《保护知识产权的上海宣言》,有力地推动了知识产权意识在企业中的宣传与普及。

  徐迎新认为:“中国国际家纺展大力维护知识产权保护,要向国内外纺织业界展示的,不仅仅是设计优美、质量上乘的产品,还要展示出中国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平的贸易环境,树立中国纺织业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形象,增强国外同行在中国开拓贸易领域的信心。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展会成为展示我国纺织业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窗口。”

  打造我们自己的流行趋势

  只有企业们争先恐后积极研发原创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才能真正落到实地。在倡导行业尊重知识产权的同时,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和中国家纺协会还积极推动行业力量发布流行趋势,引导大家关注研发,研究消费市场,并用趋势引导消费。2006中国国际家纺展第一次把被业内称为家纺设计风向标的法兰克福家纺流行趋势搬到了上海家纺展。

  2007年,中国家纺协会在中国国际家纺展上首次推出了中国家纺流行趋势。趋势发布的主持专家吴海燕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做趋势发布时构建了5大平台,基础研究平台、预测平台、设计平台、发布平台、应用平台。她认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会从做欧式风格转为寻找本源,回归于平静。国际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产品设计全面体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因此,中国文化中的茶文化、竹文化等都对趋势研究起到很深的影响。

  潮流预测专家Vincent Grégoire先生也谈到,通过展会这些年对流行趋势的引导,中国潮流趋势预测发布得到迅速发展。在最开始的时候,中国并没有自己的设计与潮流,但这个现象在最近有很大的变化。设计师们现在对自己更有自信,勇于开创属于自己的设计,并学会如何在其中融入中国元素。这一切都是崭新的,与过去截然不同。

  非遗展区激发原创灵感

  在2009年家纺展上,“家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区”的亮相成为媒体竞相报道的一大亮点。云锦、侗族织锦技艺、苏绣、南通老粗布、沈绣、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苗族蜡染技艺、鲁绣、青海藏羊地毯等深藏民间的传统纺织技艺,经过主办方的专门精心安排,真实鲜活地呈现在展会现场。

  “非遗很多内容本身与家纺相关,比如蓝印花布,土布,锦,苏绣,蜀绣等,家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真能实现商品化,能从根本上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问题。物质文化遗产商品化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杨兆华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中国家纺行业多年来倡导的家纺产品原创问题,找到创新源头。中国5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家纺设计取之不尽的创新源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能给中国设计师带来原创灵感,推动中国家纺设计水平,将有利于推动中国家纺产业升级,使中国家纺产业在产业链中获取微笑曲线高端价值。"  

  跨界交流:从飞跃到深化  

  连续数年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开展,流行趋势的发布,非遗展区的设立,跨界交流的展开,展会在飞跃发展阶段不断点燃企业原创设计的激情,为接下来2010年-2014年展会发展深化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尽管这期间行业面临诸多挑战,展会依旧苦练内功,深化服务,帮助企业树立了信心,越来越多的品牌参与到展会中来,并积极寻求新的突破。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家纺展  设计大赛  流行趋势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