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机行业营销思变,从“请进来”到“走出去”
“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是借助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重整工业产业链。赛迪副总裁辛华在日前发布“智慧企业2020”时说:“智慧企业能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动态配置,促进微观商业模式创新和宏观产业升级,是企业组织进化的最高形态。”但无论是智能制造还是智慧企业,企业在打通内部信息流上都面临着许多挑战。
许多行业信息化仍处摸索期
在“两化融合”背景下,中国企业对信息化的意识明显提高。以央企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在组织机构、规划、投入预算、人员培训等信息化方面做了充分准备,并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水平有所提高,信息化应用环境得到改善。2014年,中央企业信息化投资为565.88亿元,年增长率为8.26%。其中硬件投入210.73亿元,占总投资的37.24%;软件投入165.07亿元,占总投资的29.17%;IT服务190.08亿元,占总投资的33.59%。
2014年,央企在信息化管理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在单项技术应用系统的投入中,ERP系统以47.9亿元居首,占投资总额的29%。其次为BI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协同办公系统与PLM系统的投入相对较低。
辛华说,不同行业的企业信息化进程和信息化程度也有明显差别。如金融、电信、航空、教育、交通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全面渗透到每个核心业务流程,成为不可缺少的战略要素。而许多行业在推进信息化进程时仍处于摸索阶段,缺乏成熟有效的方法论指导。同时,成长型企业和传统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凸显出明显的差异。新成长起来的企业由于有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高及现代管理意识强,信息化的建设起点高,其信息化建设有明显优势和效果;而传统企业由于管理和信息技术基础相对薄弱,以及产品板块的复合性,重大信息工程建设相对滞后。
信息编码不统一资源分散
对于大的企业集团来说,信息流在内部的打通也并不容易实现。“集团企业目前面临信息资源分散、各企业信息编码不统一、信息整合难度大的问题。未来作为公司层面的管理要求,需要统一全集团上下的公共基础数据代码,这些编码贯穿于企业的计划、经营、业务管理、财务、质量、统计等各个环节,并且其种类繁多分类复杂。”辛华说。
集团企业需要通过主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在信息化规划下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建设覆盖企业各职能管理和业务操作领域,需要主数据系统打通各系统壁垒,实现数据连续和协同,确保重要数据在跨部门、跨区域、跨业务系统中的一致性和共享应用,建立完善的编码体系和保障机制,实现集团编码落地和信息资源整合。
目前在央企中,石油系统和国家电网都有编码系统和主数据管理系统,但在大部分企业中,统一的编码体系和主数据管理系统的建立并不理想,目前只有流程性企业如石化行业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其中的代表是中国石化下属的石化盈科。辛华认为,MDM(主数据管理平台)的建设难度大于ERP系统,石化盈科应该算是比较成功的案例,但就物资编码一项,累计投入就有几千万元。
“建立了统一编码体系和主数据管理系统后,就能够真正盘活信息资源,实现全面分析企业信息资源,为业务系统整合与信息集成应用提供支撑。”辛华说。
智慧企业信息链融合产生创新
在企业信息化所涉及的信息链中,主要可以分为资金链、供应链、生产链和管控链。这四个链条,每一个链条都可以深耕,同时也需要实现融合。
智慧金融信息平台是以企业的财务系统为中心,通过与集团及下属单位财务信息相互共享,实现会计核算、合并报表、财务分析、决策支持、全面预算、成本管理、资金集中的信息化管理,优化流程,提高财务管控能力。长虹就有这样的财务链。智慧供应链能够发挥供应链协同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纵向集聚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及客户,横向关联第一方至第四方物流服务提供商,实现立体的、高效低成本的生产服务资源整合。通过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电商、物流及市场的一体化联动运营,实现从单纯生产制造型企业向现代服务型企业的转变。
智慧营运平台能够整合生产信息与管理信息,各单位协同共享,消除信息孤岛,提升计划排产的合理性,优化生产高度与资源利用,为决策分析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数据基础。“这些智慧平台的有机融合,能够创新商业模式,提升竞争力。”辛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