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鞋企 比较优势的进化标本
在上世纪90年代,李坂村既没什么楼房,出个万元户就很不得了。而现在,万元户早已成为历史。李爱民家在李坂村只是中上之家,如今村里的年轻一辈已经出富人了。李坂村有一座深红色的别墅,主人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小伙子在南昌搞室内设计,一个搞房地产的上海老板把所有南昌项目的室内装修业务交给了他。除了这个开汽车住洋房的小伙子,还出了两个政府官员,其中一个在九江民政局,村里的小学和桥都是他们“找路子”建起来的。
外出打工改变了李坂村的一切,几乎家家户户的青壮年都出来打工了。李爱民1987年初中毕业后在家里做木工,到1991年,他20岁了,看到一家四口还住在土筑房里,守着三亩田地自种自吃,他很不满意这种生活,就下定决心往外跑。
李爱民是李坂村打工者先驱。从1994年开始,其他年轻人也纷纷从盆地里爬出去了。
从瑞昌出来的人,除了极个别的去了北京和上海,大部分都在沿海的广东、福建和浙江,其中尤以到福建的居多。1997、1998两年,江西人在晋江企业里迅速聚集。在如今的德尔惠,江西人占了一半,有1000多人,其中来自瑞昌的有100多人,来自九沅乡的就有几十个,来自李坂村的就有11个。
三口之家
在德尔惠的工厂区和生活区之间有一道拉闸门。这道铁门把生活区里成群结队的小孩和他们在车间和办公室里上班的父母分开了。生活区朝向马路的铁门那也坐着两个保安,这两个保安的首要职责是,不让那些小孩出大门。“我们的小孩自己不用管了,保安在管。”
李爱民的儿子8岁了,当他还只有两个月的时候,就住进了德尔惠的员工宿舍。因为李爱民是生管科长,公司给的待遇一室一厅。他的母亲是1995年到德尔惠公司的,现在帮面车间上班。
儿子喜欢这个大院子,和他年龄相仿的玩伴有几十个。自2005年开始上学以来,每年暑假他都不想回家。每天除了坐在电脑前打电子游戏,就是跑到楼下的花圃边发呆。生活区新买了两个木头乒乓球台子,还有一个篮球场,他都不会玩。不过,他在院子里认识的人很多,包括一些闽南本地的孩子。
2006年,儿子在陈埭溪边村小学上一年级,这是公司的安排。按溪边村的政策,外来子女就读和本地儿童一样,不用交学费。这个政策早就有了,只是外来工子弟的大批进入是近年的事。在儿子上学的一年一班,50个人里外来工子弟占了一半。
上世纪90年代初,溪边村就盖起5层教学大楼。李爱民说,溪边村小学的教学质量还不错,老师那里从来不用去送礼。
三口之家就这样安顿下来。每天中午下班,李爱民的妻子还自己做饭,几乎没去吃食堂。因为中午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完全来得及做饭。他弟弟所在的广东公司实行8小时制。而现在,李爱民夫妇的生活也从容了许多,每天上班9个半小时;每天晚上9点半下班,这对习惯了长时间加班的李爱民来说,已经算“很早”了。
“像我们这样的三口之家公司里多得很。”他说。这几年,李爱民开始对自己的平静生活有了满足感。
至于一家的收入,李爱民作为生管科长的月薪是4000多元,而他的妻子的月薪是18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