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鞋企 比较优势的进化标本
和木匠活计相比,农村长大的李爱民完全能承受这个行业那种一天工作十一二个小时的劳动强度,“鞋行业的体力不重,关键是要有活干。我进来的时候,这个公司的业务相当多,每年的效益也相当不错。”
李爱民在德尔惠的老厂房里工作过。老厂房是石头房子,在一楼的大厅里放着二十几台缝纫机。晋江的夏天很长,炎热的日子每年有四五个月;车间里面蚊子也特别多,但车间里面又不能烧蚊香,因为鞋材见不得火星,只能用电风扇吹一下。但在当时,在石头房子里工作,已经比外面那些竹篾编墙的毛毡房要好多了,毛毡房被太阳晒得透了,工人和老板们热得受不了,只好在屋顶上浇水降温。
当年的住宿条件和今天完全没法比。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德尔惠和许多其他工厂一样,租附近的民房作为工人宿舍,在十五六平方米的房子里,摆上四五张上下两层的铁架子床,一张床上要睡两个人。
只有亲眼目睹当年工作生活情景的人,才了解这一代工人的勤劳与坚韧。
度过“工荒”
2007年,涂先生从恒安集团跳槽到了制鞋企业,被委任为人力资源总监。三四年前,在恒安人力资源部分管招聘的涂发现,从珠三角到福建,从福建到长三角,一种缺工的恐慌席卷而来。
“2002年就开始了,到2003年,缺工的形势已经凸显,2004、2005年时一个高峰。”涂说。
当然,即使是2003年以后,恒安的情况也比很多其他晋江企业好。一些初级的工种,在年初时会缺点人,但最多不过五六十人,晋江的恒安本部工厂有3000人,这样的缺工比例对恒安影响不大。
晋江的鞋企业一样,安踏、特步、361度、德尔惠这些知名企业,缺一二十个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真正痛苦的是那些小厂的老板们。那些1000人以下的小厂(在晋江鞋产区,1000人以下的工厂人们都称之为小厂),缺工已经造成了流水线开工严重不足。比如全厂五条流水线,往往有一两条都没办法开。而放在那些拥有10条流水线的工厂,即使缺几十个人,基本上还是可以满足开工需要。
缺工并不是晋江一地之事。在珠三角的鞋厂里,工人流失率在年初的前三个月都会有体现。在全世界,制鞋行业都是一个用工密集的行业,同样是3000人,在恒安产值可达二三十亿,而制鞋行业只有十个亿左右。
从2003年开始,涂频繁地出入内地劳务市场。从重庆、四川、山西到较偏远的甘肃、宁夏,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广西也均有涉足,与那些地方许多劳务中介、扶贫办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劳务站一次能提供的用工一般不会多,往往是一二十人,三五十人,多的时候是一两百人。每进一个人,需要付给中介机构、扶贫办或者当地劳动局的有关部门一些钱,作为中介费。此外还有组织的费用,人到晋江要报销路费。各个公司有不同的规定,有的报销一半,有的是工人做满一年全额报销。按德尔惠今年的新政策,所有新老员工过年后回公司路费全部报销,有介绍新人的,每介绍一个给100元。
工人找单位是一个新的“买方市场”,同样的工资,工人会尽量找名牌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