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鞋企 比较优势的进化标本
从去年开始,德尔惠的工资是每月10号前打到员工的银行卡里。
广东东莞是比晋江更早的运动鞋基地。但在福建十多年,李爱民对广东那边同行的状况一直不了解,只是到了近年才听同乡们说起。和晋江相比,广东东莞一带的台资鞋厂工资水平也并不比晋江高,不过福利待遇要好一些。多年前,那边的企业就给每个工人买了保险。晋江企业给员工买保险还是近年的事。“一般是一个公司买多少份,碰到事故的时候,就可以让保险公司来赔。”2004年9月的一个中午,李爱民被兴泰公司的小货车撞了,住了几天医院。随后,德尔惠公司报了案,让太平洋的保险公司调查员马上过来了。“这种事情,要是放在以前,或者是其他小工厂里,工人除了自己出钱,还能怎么办?”
在德尔惠,如今是什么级别拿什么工资,均有定额。经理级的月薪是8000元,经理相当于厂长;李爱民是主任级,比经理小一级,月薪是4000多元。至于像陈新华那样的生产总监,身居生产系统的金字塔尖,年薪超过20万元。这些待遇水平都是公开透明的。至于普通工人,中等水平一年拿一万六千元左右,除掉一年五六千的生活费用,一年大致可以存上一万块钱。
普通工人也有一个月拿两千多的,但这还不占多数。李爱民相信,再过两年,晋江一带企业里普通工人的工资应该会普遍涨到这个水平。“打工仔考虑的问题很实际,进一个行业做,选择一个工厂,先得看能赚多少钱。跳槽到别的工厂的人也有,但还是比较少的。论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这里还是不错的。在工资待遇方面,如果这样的大厂还不能满足工人的话,小厂里就更难了。”
在德尔惠十多年,李爱民从普通工人干到组长、科长,踏踏实实地升了上来。在很多人的眼里,他是个沉稳而质朴的人,他从不好高骛远,“我还没有想过再往上升,在这个行业的生产系统做管理,学历高低虽然不是太重要,但操作能力、经验和组织能力,各方面的因素要能兼备。”
对他来说,一生中最艰苦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1990年代
时间回到1991年。刚刚放下木匠活计的李爱民坐到缝纫机前车起了鞋面。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晋江一个小鞋厂里。那时候,晋江的鞋行业刚刚起步,溪边一带到处都是做鞋作坊,整个溪边的路上见不到一片水泥地。两年后的1993年,德尔惠、三兴、金戴斯、恒强、鸿星尔克的楼房已经成了溪边的新景观。
1994年,李爱民跳槽到了德尔惠。当时的德尔惠还只有两百多人。但在1995年之后,也就是国内旅游鞋市场起步的时候,晋江鞋产区发展进入了快车道。1994年,这个公司的年产量,机注底旅游鞋和手工皮鞋加起来,大约是八九十万双。到1997年,公司发展到流水线生产,产量马上超过了100万双。随后两年,德尔惠的规模成倍增长,流水线从1条增加到了1999年的4条。从1997年开始,李爱民已操作熟练的带大马达的缝纫机也被淘汰了。
1991年刚到晋江,李爱民每月的收入不过300块钱,到德尔惠之后,因为勤奋肯干,也因为这个企业处于高速上升期,到1995年他的月收入达到了1500元左右,公司引进流水线之后,随着效率的提升,他的月收入也增加到了1800元左右。按计件工资,车一个鞋面拿到2.1元,一天可以车二三十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