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升级下的温州鞋业命运探究
从洞桥制革基地里的马路一直往南走,就可以到达与之相连的岩门制革基地。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站面积并不大,在一排厂房中很不起眼,只是它远远散发出的异味,让人辨认出这里的特别。“这个污水处理站已经搞了6、7年了,政府说要搞,我们就自己投钱搞了,现在已经没用了。”岩门基地的一位村民说道。污水处理站里有两个深不见底的大坑,里面盛着黑绿色的污水,让人恶心。走在旁边,村民一直提醒记者要小心,掉下去可是再也洗不清了。
基地里仍然有两、三辆卡车穿行其中,一些工人正把厂里的皮革往卡车上搬运。“这都是关闭前生产的皮革,我们厂搬到山东去了,那里污染指标低。”一位正在装卸皮革的工人告诉记者。由于各地的发展水平不一,制革企业正在全国进行着一场“游击战”,今天在温州、明天在山东、后天在江西……但出去的终归是回不来了。
“现在原材料涨价厉害,制革企业搬走了,我们就得从外地购皮,国际油价飞涨,运费的支出不要太惊人!”就在制革基地不远处开了一家小鞋厂的老板抱怨道。制革产业作为温州鞋业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它的迁出和衰亡,对鞋企的打击是不言而喻的。多年的发展,已经让温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制鞋生态圈,而生态圈的最大优势就是成本优势,一旦破坏了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将会带来致命的灾难。
“流水般”的劳务关系
生产成本如脱缰的野马般把持不住,但野马并不只有这一匹,温州鞋业正在面对越来越多的发展阻力,改革的阵痛时时传来。
据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的调查显示,近几个月来,温州市有70多家中小鞋企倒闭或转产,是近几年来倒闭或转产数量最多的一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鞋厂老总也忧虑地告诉记者:“照今年这样下去,有三分之二的鞋厂都要倒闭。”
赫赫有名的中国鞋都位于温州鹿城区的双屿镇,与已经关闭的制革基地相去并不远,同在过境公路的两侧,这里面似乎也可以看出一些温州鞋业发展的轨迹。
鞋都分为一期和二期两个园区,二期由于迟于一期建造,因此在布局上显得更为合理和整齐。
穿过一条窄小的马路,就到了二期鞋都园区内。眼前豁然开朗,长发祥鞋业、纬度鞋业、龙峰鞋业……一幢幢标准化厂房屹立在道路两侧,在蓝天和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宏伟和整齐。
虽然正值上班时间,但鞋都里的路上仍然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在鞋都打工的多是二十多岁男女青年,他们染着时下最流行的“黄毛”,穿着垮垮的牛仔裤,戴着耳环项链,脸上带着属于这个年龄的青涩和迷茫。他们背井离乡,从四川、湖北、安徽等中西部地区而来,在这个比自己家乡发达好几倍的东部城市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