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升级下的温州鞋业命运探究
但是,即使现在携手打击反倾销政策的鞋企越来越多,温州鞋企对反倾销的前景仍然并不乐观。“这是一场高水平的国际游戏,最早走出去的那批企业是最有经验的,他们最了解游戏规则,但是企业毕竟是企业,他们的力量是有限的。”黄经理提到。
记者注意到,温州的鞋革协会特别多,除了一个市级协会,各个区都还会有独立的区协会。但是这些协会的作用却并不尽如人意。记者辗转去过多个协会,发现他们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人员也极为“精简”。“行业协会其实都是我们这些鞋厂投钱办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做好服务功能。”一个鞋厂负责人抱怨道。
“野草”到“树”的转变
那么,最后问题的终结只能归就于产业升级。这是历史的必然,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产业体系的全面升级。
拥有敏锐嗅觉的资本运作最能体现这一点。就像制革企业的打游击一样,本来一向被指投资过热的外资也纷纷动作拘谨了起来。据国家商务部统计显示,中国去年新设外资企业37888家,同比下降8.69%。今年1月外资新设企业29 18家,同比下降13.41%。
而就温州具体地域而言,台商是去年到今年“逃跑”的主力军。国家去年做出决定,自2008年起取消行之多年的“三免两减”税收政策,继而实施新加工贸易目录、出口退税新制,这无疑深深撼动了广大从事代工的台商继续在国内办厂的信念。
“今年退出的台商很多,他们大部分将工厂外迁至越南、泰国、印度、印尼、马来西亚等地,那些更富有廉价劳工力的地方。”欧海区行业协会何秘书长说。
外资的迁移反映出中国经济环境的变化。依靠便宜地价、廉价劳力、优惠政策吸引外企的时代正在远去,相反,随着经营成本增加,以及政府采取的一连串对外资征税、加强土地和劳工管理的措施,原先的投资局面已经被打破。
另一方面,温州本地的鞋业老板也参与了这轮投资转移的混战。2003年1月,有中国“鞋王”之称的温州奥康集团在重庆璧山投资10亿元建设占地2600亩的“中国西部鞋都工业园区”。
这是迄今为止浙江企业在西部最大的一笔投资,“西部鞋都工业园区”也是西部地区最大的一个民营工业园。
与此同时,2004年5月,温州红蜻蜓鞋业集团也宣布将注资2亿元人民币,在铜梁打造西部鞋业基地。
两大鞋业巨头的大手笔投资,显然昭示着国内制鞋中心正在从东部转向西部,那里有更优惠的招商政策,更便宜的土地价格,以及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
但是这样的转移似乎会绕进一个漩涡,相对于温州,四川、西安的制造成本当然低很多,然而,在劳动力成本低这个环节上,有些国家像越南、印度等,他们的成本比中国企业还要低,再下一步,非洲的成本也许比越南、印度更低,很明显,这样转移所维持的成本低的优势是不能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