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之春——关注中国新的设计力量
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中国的新锐设计师是不是众望所归?上海究竟像1970 年代的日本,还是更像商业至上的美国?你是要扬大名,还是要赚大钱?这永远都是一个问题。
夹在瑞金一路和重庆南路之间短短的一段长乐路,可以说反映了除大百货公司之外,上海服装零售业的全貌—以高于通常价格三倍之多的标价贩卖工厂外贸余单的店铺比比皆是,到处都在出售粗制滥造的皮鞋、包袋和衣服;而在它们之间,则夹杂着不少设计师小店,或“看似设计师店的店”—由于装修风格出奇一致,这些店的辨识度极高:往往是一个四壁都是混凝土的loft风格的空间,对街开出一扇白色木门,以及大玻璃橱窗,至于橱窗陈列,也让人感到如出一辙。
一切是以惊人的速度铺开的。据长乐路上的Even Penniless店主高欣回忆,设计师店铺的繁荣,也只是自2007 年以来差不多一年间的事。而高欣自己的店开张时间也算不得长—2006 年,他在长乐路选址开张,到今天为止,已经颇有收益,并在不久前扩大了工作室,将原先他一个人加上一两个样衣工的构成,扩充到十几个人各司其职的规模。
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Lorraine Justice 长期以来就关注中国新的设计力量。她的专著《设计中国》(China by Design)目前刚刚写作完成。“他们不像意大利设计师那么戏剧化,也不像日本设计师那么有结构感。中国的新生力量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作品是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和视觉冲击力的结合。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中国的时装正在成为时尚业的又一个标杆。这里积蓄了强大的能量。”这是Justice 对中国新锐时装设计师的评价。
她同时认为,上海距离北京足够遥远,因此上海的设计师可以自由地玩自己那一套,与此同时,这里距离香港也同样够远,使它不至于受到太多影响,因而充分保留了本土文化。“对年轻设计师而言,上海真是十全十美。”Justice 说道,“它有历史,也有当代文化。它距离长三角的服装加工区近在咫尺。”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