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纺机制造业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第二,放松市场准入,形成多种所有制竞争和生产区域化的格局。传统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开始被打破,一大批乡镇集体所有企业、私营企业开始进入投资领域,外资在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主要以合资企业方式逐步进入,对国有企业一统纺机市场的旧格局产生了强烈冲击。全国纺机生产布局开始由计划经济初期的分散布局逐步向若干重要区域集中,并最终形成以北京(中纺机集团)、上海(太平洋集团)、江苏、浙江和山东等为主要力量的竞争格局,其中北京与上海以国有经济为主的,而江苏、浙江、山东则以乡镇和民营企业为主。截止1997年,全国纺机业共有外商投资企业近50个,资本金总额达到近1亿美元(参见吴文英主编《辉煌的二十世纪新中国大纪录(纺织卷)1949-1999》第十章,红旗出版社,1999年10月)。
第三,国内生产规模的扩张由快速增长转入平稳增长阶段,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上,基本上形成了以进口为主的态势。从国内生产上看,以棉纺锭为例,1985年国内生产2323万锭,1988年即增加到3154万锭,1989~1991年的这3年间,每年以新增300万锭能力的速度迅速扩张,分别为3565万锭、3882万锭和4192万锭。1991年后的若干年里,国内棉纺锭产量一直稳定在4100~4200万锭区间里。由于国外纺机产品在技术、工艺和质量上处于明显的竞争优势,进口纺机产品在这一时期大量涌入。据统计,“七五”和“八五”期间,分别进口纺机折合人民币230亿和852亿,而同期国内纺机产品市场销售收入则为245亿和420亿,进口和国产纺机力量对比在“八五”期间完成了蜕变,由“平起平坐”到“独占鳌头”,在高端产品上,更是进口产品占独角戏。
第四,以政企分开和资产重组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1988年,国家决定将原纺织工业部直属的20多个纺织机械厂独立出去,组建中国纺织机械集团公司(后于1996年改组为国有独资的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不久,上海以原部管纺织机械器材企业为基础,通过资产重组成立了太平洋机电集团公司。1990年,纺织机械器材协会成立,成为拥有500多个协会会员的纺机行业全国性民间组织。1993年,原纺织工业部根据八届人大的决定撤销,组建中国纺织总会,职能确定为“制定行业规划,实施行业政策,进行宏观指导,为企业提供服务”。纺机子行业随纺织大行业一起由中国纺织总会管理。从纺织总会的性质和职能上看,它更多地是行使国家行业管理职能,是一级政府行业管理机关,而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协会职能则退居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