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纺机制造业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半个多世纪以来,新中国纺织机械的制造业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时期(建国初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没收官僚资本企业(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中纺公司所属的上海第一、第二机械厂、青岛第一机械厂和天津第一机械厂,改为国营企业;接收了中国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总厂、分厂和远东针布厂,改为公私合营企业)和对民族资本企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开始建设新的纺机生产企业,奠定了新中国自力更生的、完整的纺织机械器材制造供应配套体系。这一时期我国纺机制造业呈现出如下特征:
第一,生产经营活动体现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在这一阶段,全国纺机企业基本上属于国有和集体所有制性质,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如同其它行业一样,纺机厂严格按照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安排生产,由国家统一组织和调配人、财、物、产、供、销等全部经营活动,纺织工业部负责审核纺机企业的产品、成本、价格等控制指标,各地纺机厂如同全国一家大纺机企业的各生产车间,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第二,生产布局比较分散,通过新建和由沿海向内地的大规模搬迁改建,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均建立了属地内的纺机生产企业。在这些企业当中,邯郸纺机厂、河南纺机厂、武汉纺机厂和杭州纺机厂等是国家新投资建设的,而黄厂纺机厂、白银纺机针布厂、常德纺机厂、衡阳纺机厂、渭南纺机厂和宜昌纺机厂等就是分别由上海、青岛、沈阳等纺机业发达的沿海地区搬迁改建。
第三,生产集中度不高,市场结构呈现弱竞争性。尽管这一时期,中国纺织机械企业数量和产量增长较快,但是由于生产布局分散、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和按计划生产等原因,全国纺机业的生产集中度并不高,上海中纺机、二纺机、青岛纺机等“国家队”尽管长期处于行业排头兵的位置,但是并不能形成对市场供应的主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