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成就事业—记三禾化工总经理何英
36岁那年,何英与丈夫一起创办了市三禾化工有限公司。这家目前我市唯一生产纺织助剂的企业,只有18名员工,2000多平方米厂房,却成功研发了合成活性糊料,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何英的创业故事给人这样的启示:勤奋成就事业,创业永不言晚。
从H2O等化学分子式学起
何英是阮市镇何家山头村人,一直在邮政部门上班,丈夫何国平转业后先后在旅游、医药部门工作。看到周围的企业如火如荼地创办起来,夫妻俩再也坐不住了,也渴望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2000年,他们通过市场调查,了解到绍兴有200多家印染企业、纺织助剂需求量大的信息后,毅然辞职创办了三禾化工有限公司。
当时,他们的积蓄只有十几万元,租赁厂房、购买设备后,资金所剩无几,而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每吨就需资金1万多元。由于资金不足,公司每次只能进一吨原料。
生产增稠剂,需要懂得一定的化学知识。何英只有高中学历,学过的知识大部分已经还给了老师,那些基本的化学分子式都变得非常陌生了。于是,她开始购买和订阅有关印染方面的书刊,重新从H2O等化学分子式学起,遇到问题就向村里的高中生或大学里的教授请教。渐渐地,何英啃书啃出了学问,成为印染方面的行家里手,不过鼻梁上也多了一副近视眼镜。何英觉得,要办好企业,必须不断地“充电”,提高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去年8月起,她又进入杭州时代光华管理培训学院,参加为期两年的半脱产学习。
一天做十几个小时实验
何英十分清楚,化工产品的核心技术是配方,这个配方必须自己掌握。何英聘请中国科技大学的一位教授作为技术顾问,在企业最需要时才请他来指导几天。每次教授来到企业,何英总是形影不离,请教一大堆问题。
2000年6月,何英开始研发第一只产品——TC布增稠剂。这个配方有10多种原料组成,整个化学反应过程长达几个小时,做几次实验需要十几个小时。各种原料在配方中的比例及其发生化学反应的时间不同,都会影响产品质量。为了找到最佳配方,何英独自一次次做实验,一次次改进,常常工作到后半夜。由于做实验时精神高度集中,何英的身上每天都被蚊子叮满,全身“红包”,奇痒难忍。有几次,何英打起了退堂鼓:“邮政局是个好单位,我一个女人何必吃这种苦头呢。”但这种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干事业的想法很快占了上风。经过多次试验,三禾化工终于生产出了可以和大企业媲美的产品。
不同的面料需要用不同的增稠剂,才能够保证印染质量。根据客户生产需要,何英和她的技术人员一起先后开发了涤纶布增稠剂、棉用增稠剂等产品。2006年,三禾化工荣获省中小企业“创业新星”称号。
“这个诸暨婆不简单”
何英不仅是一名能干的技术员,而且是一名出色的业务员。三禾化工的客户集中在绍兴,这些企业的老总现在都成了何英的朋友,还亲热地称她为“诸暨婆”,夸奖她不简单。
何英获得客户的信任,与她的直爽、勤奋、能干和诚信分不开。她自己驾车跑业务,时常一天要走访几个客户。何英与客户交谈总是很投机,因为她既懂得产品的性能,又始终把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
2003年,非典肆虐,生产增稠剂的原料一时供应不上,影响了正常生产。一些生产增稠剂的企业掺假使杂,损害了客户的利益。何英耐心向客户解释产品供应不上的原因,既不趁机涨价,更不以次充好。非典过后,一些印染企业成为三禾化工的忠实客户,永通印花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2006年,三禾化工因扩大生产规模,急需贷款500万元,该公司还帮助三禾化工解决了贷款难题。
在缤纷多彩的纺织品中,糊料起到着色、增稠等作用。目前,天然糊料从海藻中提取,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不断攀升,给印染企业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为满足客户的需要,从去年开始,何英与国内一所重点大学合作研发合成活性糊料。经过几百次的试验,三禾化工现已开始试生产合成活性糊料,价格只要国外进口产品的一半,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何英说,她要把三禾化工办成国内一流的纺织助剂生产企业,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廉价、更环保的产品。
记者翁均飞通讯员郦赵萍周广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