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业:推动“原创”成长
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服装业在产品开发、品牌文化、运营模式和市场开拓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因此吸引了国内外资本进入服装业。但受近年来汇率变化、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等因素影响,中国服装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美特斯邦威:做大众裁缝
坚持“做大家还没有做的事情”和“做大家都不想做的事情”,让美特斯邦威成为国内消费者最熟悉的休闲装品牌
获得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公众大奖,意味着获得了多数的支持;“不走寻常路”的标志性口号,代表着少数的风格。二者在美特斯邦威,似乎形成了一个悖论。
不过美特斯邦威的掌门人周成建可以轻松解开这个命题,在他看来,公司之所以可以在市场取得成功,成为国内消费者最熟悉的休闲装品牌之一,正是因为美特斯邦威的“不走寻常路”。
“其实应该从更深层次上去解释这句口号的含义”,周成建说,“我们认为‘不走寻常路’的企业理念,就是‘做大家还没有做的事情’和‘做大家都不想做的事情’。”
其实改革开放30年,为成长中的中国服装企业提供了很多机会。美特斯邦威则早就利用了这些机会,做了大家还没有做的事情,成为了中国休闲装行业虚拟经营的先行者之一。
“服装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说到底,我就是个裁缝。”周成建说,很难想象,在很多国内企业争相改变“血统”、渲染品牌经历的时候,这样一句话听起来有些“自轻自贱”的话,却出自一个真正的行业大佬——在全国拥有2000多家专卖店、身价过60亿的企业家——之口。
不过真正能让公司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应该正是这些“大家都不想做的事情”。“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去专心专注地做一件事情”,周成建说,“这是我们美特斯邦威一直坚持的。”
“中国服装业最缺的精神就是执着。”数据能够显示周成建的执着:美特斯邦威近几年都能保持零售额每年20%以上的增长。在2006年零售额达到30亿元的基础上,计划2010年达到111亿元。而公司表示未来还有可能收购一些其他年龄段的成熟品牌,将美特斯邦威的年龄定位扩大。
美特斯邦威的执着并不削减它的创新精神。1995年运用至今的虚拟经营,使公司将竞争对方甩在身后,不过公司深知,这种只掌握设计和品牌而将生产和销售外包的经营方式,很容易被模仿复制。
善于总结的周成建已经对公司的模式进行了微调,与前阶段大都依靠加盟商开店不同,美特斯邦威计划在2010年可以开设100家左右的直营旗舰店,并希望可以直接掌控一定比例的生产能力。
而当近年来,ZARA、H&M、C&A等国际快速时尚品牌进入上海,并引起业界的关注和消费者的兴趣时,周成建不断强调,企业要加强“内功”。其中包括对品牌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挖掘,美特斯邦威在上海和武汉的专卖店中设立了服饰博物馆,来展现中华服饰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许是被公司视为可以和国际平民时尚相抗衡的有力武器之一。
不过在对抗之外,周成建可能更加看重学习,“随着市场的开放,国外一些优秀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其实对我们中国原创品牌来说,是一个更好的学习机会。国外优秀品牌在理解生活方式、理解服务标准方面做得比我们到位的多,过去我们只能远距离地学习,现在可以近距离地学习,可以让我们进步的速度更快”。而两年前在参观了ZARA的母公司Inditex集团后,周成建说,“服装应该像面包一样生产。”
朴素的结论说明深刻的道理:大众时尚要保持新鲜与快速。其实这也是公司近几年一直努力的方向之一。
与ZARA这样的时尚品牌相比,美特斯邦威的新品从设计到上架周期明显要慢许多,不过这个数字在最近几年正在明显变小,目前已经在50天左右,据了解,目前,美特斯邦威每年已经能够推出7000多个新款。
“数据只是外在的表现,实际上这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改善整个系统。”周成建说,这需要物流、信息系统、流程再造、企业综合素质的提升等。10多年来,公司的信息系统已经升级了多次。除此之外,3年前,公司还在上海建设了两万多平方米的物流中心和休闲产业设计中心。目前,物流中心正式启用。
公司的理想状态是让300到500家工厂直接与2000家店铺对接,店铺的订单直接到工厂,工厂的货品直接分包到店铺。一切都通过信息系统去分析、管理,做到真正的“虚拟”。
这样的投入会加大成本,“每个程序变化以后,都会带来价值,同时也会付出成本”。不过2006/2007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公众大奖得主愿意为消费者考虑更多,“今天的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理解和期望是,它不仅是代表一个产品的符号,也是代表生活方式和服务标准的符号,它是超越产品本身价值的体现。这是我们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在这方面,美特斯邦威显然已经想明白了。”周成建说。
向外国同行的学习也许可以加快公司的企业愿景,周成建表示,“美特斯邦威要成为全球裁缝,并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新时尚的体验。”在他看来,过去的所谓时尚生活方式和体验,都来自于西方国家,作为中国本土的自主品牌,公司有责任去改变这种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