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小企业深陷严冬:企业衰落 薪酬要涨
最近一两年以来,广东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遭到一连串打击:人民币升值、次贷危机下的美国经济衰退、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宏调下越来越难的贷款、出口退税率下调……新劳动法更是被劳动密集型企业称为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致命”稻草。“我们其实比的不过是谁死得快。”不止一个老板这样说。
全球无可匹敌的中国制造似乎正急速衰落。据东莞海关公布的今年1至2月出口数据显示,传统大宗商品合计出口17.2亿美元,同比下降0.8%,其中家具及其零件下降7.1%,服装及衣着附件下降4.7%,塑料制品下降9.5%,广东作为全国家电出口的第一大省,今年2月对美出口家电销售额已出现8.2%的降幅。
事实上,这是一场潜伏已久的“寒流”,一些长期积弊积弱的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工荒等不利因素夹击下的一次危机总爆发。那些曾经创造了一波中国民营经济神话的企业主们,正面临何去何从的痛苦煎熬,为员工加工资显然暂时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内。
4月1日,广东最低工资再一次上涨,平均又提高了12.9%,这意味着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人力成本或再提高一成。对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珠三角制造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工人加班曾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获取利润的源泉,但是根据今年1月1日生效的《劳动合同法》,工人加班工资应为平常工资的支付1.5-3倍,加上带薪年假、婚假、探亲假,使得企业用工成本提高了一成,企业越大越危险。“工人不闹事还能扛,一闹事肯定得按法律赔偿,到时只能关门大吉。”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与暨南大学曾经组成“广东省最低工资研究”课题组,对该省12个地区的最低工资制度执行情况等问题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广泛调查,共访问企业600多家。他们的调查表明,如果企业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话,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不大。“企业负责人认为,最低工资标准不是企业家投资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最低工资标准对投资者总的来说影响较小。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前,会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如自身优势、投资环境、行业发展前景等等,而不是仅仅考虑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否较低。”调查报告如是说。
而据本刊的调查,拥有如此淡然态度的企业并不是全部,叫苦不迭的中小企业不在少数,一些民企更是换着花样采用损害员工利益的办法来规避制度。虽然在新劳动法的约束下,各大小企业的员工工资都达到了政府规定最低标准之上,但是相当多的企业,在执行上都动了“歪脑筋”,采取了之前的低工资不变,把加班费和补助充进基本工资凑数的策略,这其中包括了一些知名企业。
本刊采访到的数位广东省官员和学者对此深表担忧。他们认为,在广东省产业结构艰难调整的大环境下,省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实现工人收入倍增难点重重。虽然依靠工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但在市场的强力左右下暂未发挥太大作用,因此目前并无真正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用工资倍增倒逼产业升级“恐有难度”
从广东省相关部门官员和学者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已成政府筛选产业的重要手段。“这是一种信号。”广东省社科院学者丁力说。他感觉政府如此决策,不仅是希望企业更关注社会责任,更重要的是欲迫使落后产业加速外迁,为产业升级留出空间。
在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上,工人与企业在“谈价”问题上,长期处于一种不自觉的胶着状态:在各种生产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为了企业利润,除非逼得开不了工,企业不会主动在人工价格上再轻易让步;而务工者现在似乎也不急,他们也懂得了用脚投票的威力。
深圳一家电子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厂对一线生产工人有巨大的需求量,但是一时又难以提供足够吸引人的工资和优厚福利,愿意打这份工的,技能却达不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