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小企业深陷严冬:企业衰落 薪酬要涨
5月初的深圳,气温已经达到30余度,但是,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老板丝毫感觉不到初夏的热意,冬天的寒意迟迟没法散去——虽然春节已经过去3个多月,但他们昔日繁忙的工厂车间,依然显得有些冷清,而且他们已经意识到,今年的大环境完全变了,不会像前两年,只要熬上一段时间,工人肯定能回来的。
面对此情此景,广东省政府官员及各企业正在思考:劳动密集型企业应如何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在世界工厂生产线上的打工仔有没有获得满意工薪的可能?面对产业升级的严峻挑与扩大就业的二难选择,究竟该如何取舍?短时间内二者能够兼得吗?
企业衰落阴影下的涨薪愿景
(旁白:那些曾经创造了一波中国民营经济神话的企业主们,正面临何去何从的痛苦煎熬,为员工加工资显然暂时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内)
今年年初,来势异常凶猛的民工荒让很多广东民企老板大呼“这个冬天有点冷”。可在接下来的这个黯淡的春天里,《劳动合同法》、原材料上涨、退税减免等接连来袭,让大量中小民企的老板们终于彻底深陷“寒战”。工资,成了最容易触动他们神经的字眼。
5月8日,深圳市重点工业卫星镇布吉镇某民营制衣厂。
若不是厂里的年轻工人请假去市区看奥运圣火传递,老板王英哲已经完全忘了这件举国而动的大喜事,充斥在他不安的神经里的,似乎只剩下了那堆凌乱的帐单以及已接近停产的制衣车间。
进入工厂大门,绕过空荡荡的仓库,就是如今已不再嘈杂的主生产车间。偌大的车间里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工位坐着工人。2007年底以前,该厂工人数量一直维持在300人上下,过完春节,有半数工人都没有回厂上班,近两个月陆续又走了一些,现在这32人,是王英哲千恩万谢强留下来的熟练工。这些忠诚的员工仍然在紧张地缝纫,但是仅几十台机器发出的声音明显已经失去了昔日的气势。
留下的工人还不知道,就在当天上午,又有两个坏消息传来:被老板王英哲视作转机的一个订单落了空,另一家香港的经销商更是刚刚宣布破商,这意味着对方欠厂里的80余万资金化作了泡沫。工人们更不知道,老板王英哲如今连当月的水电费都要出去借,已经无力支付他们的工资了。
今年上半年,上世纪80年代香港产业转移的浪潮开始在珠三角重演,珠三角这个热闹、辉煌的世界工厂,“灭门之痛”似乎在所难免:万余台资、港资工厂关门,上千家小厂破产,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正计划迁离。同时,由此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集群链条上的20万家小厂受到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