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踪:傣族织锦 (图)
为什么织锦会成为版纳傣族的传统技艺,玉金海说主要是交通问题,以前当地到处是山,和外界隔绝,包括衣服、床单、被套等生活必需品都要自己织。甚至连线都要自己纺、染。玉金海的家里还有个纺线机,但她说现在已经很少纺了:“这里的人都不种棉花了,没有了纺线的原料,我们都是去市场上买线来织。”玉金海还兴致勃勃地走进卧室,取出她20岁时所织的一块布,摸上去手感要比现在织出的布硬一些。
发展:将现代气息融入傣锦
玉金海的卧室中还有许多她的作品,不过傣家人的卧室一般不让外人进,玉金海把它们抱出来,让我们的摄影同事拍了个够。玉金海所织的东西现在绝大多数都是作为商品卖给游客,早在1987、1988年的时候,就有许多外国人慕名来买她的东西。
这些年靠织锦赚了多少钱?玉金海说自己没有算过:“不过最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到上千元。”玉金海说自己的织锦进入市场后,生活有了更多改善。而据版纳州文化馆馆长段其儒介绍,最好的时候,玉金海一年可以赚1万元,她们家在村中算是比较富裕的。游客们最喜欢买的是可以铺在茶几上或是挂在屋中作装饰品的织锦,玉金海也应游客们的要求,逐渐丰富着织锦的图案,除了传统的大象、孔雀图案外,她也开始织一些雅致的花纹,让傣锦雅俗共赏。玉金海还开发了一些比较现代的织锦,如吃西餐时所用的餐巾。走的时候,我们买了几条她织的围巾,玉金海给我们打了个折,30元一条。
传承:学织锦要有兴趣
作为版纳有名的织锦村中最有名的织锦艺人,玉金海表示很愿意将自己的技艺教给更多的人,去年她曾应邀义务到景洪的一个职业技术学校教那里的学生。当时她教了14个人,上了6个小时课,但最后只有1个人学会。学织锦真有那么难吗?“不难,最主要的是学习的人喜欢,肯动脑研究。”玉金海说。我们采访的时候,玉金海的女儿一直站在阁楼上,静静地抱着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旁观。这个有些羞涩的女子说自己也会织布,是妈妈教的,不过不经常织,她绝大多数时间要去做农活,以便让妈妈安心在家织布。问她等自己的孩子长大后,是否会教她织布,她笑着说:“这个嘛,就看她自己愿不愿意了。”
特写二:102岁的织锦老人玉庄:随傣锦“车轮”转过90个春秋
在曼乱点村遇到102岁的织锦老人玉庄,对我们来说是个很大的惊喜。
历史:最年长的织锦艺人
织户家中摆在织布机上缠绕着各种颜色线圈的梭子。
经过一上午的采访,玉金海与我们熟络起来,热情地为我们介绍了村子里另一户“织锦名家”——玉庄家。玉庄是这一家三代织锦艺人中最年长的,也是村中年龄最大的老人。
我们拜访的时候,玉庄正躺在阁楼下的一张木床上乘凉。玉庄很瘦,几乎可以说是皮包骨头,花白的头发上围着头巾,左眼因为疾病已经看不清楚了,但她看起来精神非常好。看到我们过来便握住我们的手,招呼我们坐在床边。床的旁边有一台织布机,玉庄的孙女,同样是织锦艺人的50多岁的玉蛾甩告诉我们,这台织布机是奶奶当年的嫁妆,是奶奶的爸爸做的,这台已经有80年历史的织布机和玉庄老人一样,是村里织布机中“最年长”且“最德高望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