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工业激荡30年:纺织强国的梦想征途
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座谈会特别报道
背景链接:为回顾和总结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更好地在新时期发扬解放思想、勇于改革的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纺织强国的历史进程,2008年12月23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举行了主题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纺织强国”的纪念中国纺织工业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座谈会。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在座谈会上发表了题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与中国纺织工业发展前景》的重要讲话。
座谈会上,原国家纺织工业部办公厅主任吴鹤松、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总裁席时平、江苏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鸣江、浙江富润集团董事局主席赵林中、常山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彰明、青岛纺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冀新、中国轻纺城管委会主任周如生等与会嘉宾,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做了专题发言。
也许,要想捕捉改革开放30年所折射的斑斓色彩,最直观的方式就是——接近这段“穿在身上”的历史,感受中国纺织工业跌宕起伏的观念革命。回顾30年,也就是在这些略显枯燥的数据面前,我们寻找到了中国纺织工业作为民生产业的一份自我尊重与使命感。
更为有幸的是,我们正在见证——“技术”与“品牌”、“文化”与“责任”,正在成为中国纺织工业顺应时代、抗争时代的思想利器,这将使得中国纺织工业拥有更多个绵延不绝的30年。
从“粗放型”到“新型工业化”
30年:一个转型引发的巨变
“三十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的改革开放,已把中国建成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在日前召开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这样说道。
回顾历史,以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改革,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格局,时代的气质发生着渐变,也为一个产业的持续走向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承载着特殊意义的30年改变着中国,而中国纺织工业就是成长于、得益于并回馈于改革开放的朝阳产业。
数据的排列组合看似无味。但其中蕴藏的惊人“活力”却的确让人赞叹——中国纺织工业的纤维加工总量从1978年的276万吨,占世界的10%,发展到2007年的3530万吨,约占世界的40%,国产化纤产量从28.5万吨,占世界的2.7%,发展到2390万吨,约占世界的50%(年均增长16.5%);农业进步使国产棉花从216.7万吨,占世界的16.5%,发展到800万吨,占世界的30%;纱产量从238.2万吨发展到2000万吨(年均7.6%),布产量从110亿米发展到660亿米,服装、家纺、产业用技术纺织品三大最终产品均取得长足发展,其中产业用技术纺织品的纤维消费量已接近600万吨。
如今,限量供应的“布票”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它们安静地躺在历史博物馆里面,正式宣告与“短缺经济”时代作别。遥想1978年,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为2.88公斤,是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这一数字在2006年已经跃升为人均14公斤,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平。今天,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纤维加工量占全球的40%以上,出口额占全球出口贸易的四分之一以上,人均纤维消费量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使纺织工业实现了生产力素质和产业规模结构、产业竞争力的高速发展,我国纺织工业大规模采用先进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取得重大发展。这既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产业创业和创新活力,又得益于国内市场日趋繁荣和提升的拉动,还得益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方针,使纺织工业抓住了难得的国际机遇。”面对中国纺织工业所呈现出的“魔法式”激变,杜钰洲感慨道。
如果说,宏观经济层面上的数字描述略显抽象,那么,换一个微观的视角来倾听中国纺织企业的现身说法,也许更能让人感受“改革开放”与一个产业的微妙关系。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席时平同样出现在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上。
“回顾上海纺织改革开放30年的经历和经验,我们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纺织企业前进的火车头,是中国纺织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灵丹妙药。”席时平说道,“改革开放使得公司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上海纺织在改革开放中调整,也在改革开放中发展,整个行业在‘伤筋动骨’之后出现了‘脱胎换骨’,‘产业调整’带来了‘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