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棉花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二)总体评价
《规划》的发布实施对社会各界和行业内准确把握我国棉花生产发展方向、加快生产布局调整、合理安排项目投资等方面,起到了科学引导作用。棉花面积、单产和总产都完成了《规划》预期目标,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棉花生产发展,保障了棉花有效供给,支撑了纺织工业竞争力提升。
(三)经验与启示
1.政策保障是前提。近几年,为了减缓低价进口棉的冲击,保护棉农利益,鼓励棉花生产,国家出台了滑准税、配额管理和良种补贴等扶持政策,对促进棉花优势区域规划的实施和棉花产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比较优势是基础。制定棉花优势区域规划的主要目的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引导生产布局调整,将棉花生产向生态条件适宜、比较效益高、生产潜力大、竞争优势强的优势区域转移。如新疆通过节水灌溉、宽膜覆盖、机械化作业等配套技术措施扬长避短,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使棉花单产逐步提高,棉花面积不断扩大,棉农收入不断增加,保持了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棉花优势区域规划实施的典范。
3.科技创新是核心。黄河流域棉区大力推广转基因抗虫棉,有效控制了棉铃虫暴发危害;长江流域大力推广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简化了棉花生产管理;西北内陆棉区大力推广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和膜下滴灌技术,使棉花单产跃上百公斤台阶。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产业得以发展的核心动力。
4.国家投入是关键。规划实施期间,国家每年投资1.5亿元基本建设资金支持新疆发展棉花生产,改善了棉田基础设施、良种繁育与加工条件,棉花单产提高17%,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0-40%,增产皮棉36万吨,农民增收40亿元。国家投资6000多万元财政资金,扶持转基因抗虫棉产业化发展,支持选育了100多个国产抗虫棉品种,占审定抗虫棉品种的93.5%,累计推广1.8亿亩,占抗虫棉种植面积的80%左右。2007年国家投资5亿元启动实施棉花良种补贴项目,调动了棉农积极性,有效稳定了棉花面积,促进了棉花生产稳定发展。
二、发展前景分析
(一)市场供需分析
1.产需现状分析。从国际市场看,同期全球棉花产需关系总体呈基本平衡状态。2002-2007年度全球棉花产量分别为1931、2096、2702、2554、2664、2624万吨,其中2002、2003、2006、2007年度产需缺口222、82、5、31万吨,2004、2005年度产大于需332、50万吨,5年累计产大于需44万吨。从国内市场看,入世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快速增长,带动纺织工业迅速发展和纺织用棉需求大幅增加,棉花产需缺口逐步扩大。2002-2007年度我国棉花用量分别为563、655、776、951、1120、1240万吨,产需缺口分别为71、168、144、381、367、440万吨。
2.未来需求预测。从国际市场看,据ICAC预测,2008-2009年度棉花消费量分别为2625、2602万吨,产需缺口分别为152、11万吨,供求关系进入产不足需阶段,今后可利用的国际棉花资源越来越少。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依靠大量进口满足纺织需求的市场风险进一步增大。从国内市场看,2008-2015年度,受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上升、环境保护限制等综合因素影响,纱产量增速将大幅回落,预计将保持在1-2%水平,2015年纱产量达到2300多万吨;纺织用棉比例按56.3%、用棉损耗按6%计算,2010年和2015年的棉花社会需求量分别为1300多万吨和1400多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