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棉花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
(二)长江流域优势区
1.基本情况。该棉区主要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鄱阳湖、南襄盆地、安徽沿江棉区、苏北灌溉总渠以南地区,有57个10万亩以上产棉大县和3个5万亩以上的重点农场。该棉区地处中亚热带至北亚热带的湿润气候区。无霜期240-300天,大于10℃积温4600-6000℃,年日照时数1700-2400小时,年降水量800-1600毫米,雨热资源丰富,光照条件稍差,常有梅雨渍害、洪涝、伏秋连旱、秋季连阴雨、台风等灾害天气。面积稳定,布局集中,单产水平较高。耕作制度90%以上实行粮(油)棉一年两熟,以育苗移栽棉为主。近年来枯、黄萎病及烟粉虱、棉盲蝽、红蜘蛛等非靶标害虫危害较重。纤维成熟度好、比强度高,异性纤维含量超标。纺织工业发达,运输成本较低。
2.目标任务。2010年棉花面积1800万亩,皮棉单产85公斤/亩,总产150万吨以上。2015年棉花面积1800万亩,皮棉单产90公斤/亩,总产160万吨以上。提高棉花品质一致性,有效控制异性纤维混入。
3.主攻方向。加强棉田水利设施建设,增强滨海滨湖沿江和丘陵高岗棉区的排灌能力;改良土壤,提升棉田地力。筛选优势杂交组合,提高品种的高产潜力和抗枯萎耐黄萎病害能力。根据市场需求,扩大长绒、中长绒优质棉集中连片种植规模,提高棉花质量。推广抗虫杂交棉及其简化栽培技术,规范种植模式,增加种植密度;加强枯、黄萎病及转基因抗虫棉非靶标害虫的有效防控。主攻伏桃,争结秋桃,努力提高单产。
(三)西北内陆优势区
1.基本情况。该棉区主要包括南疆、东疆、北疆和甘肃河西走廊地区,有42个10万亩以上的产棉大县(市)和56个重点团场。棉区地处中温带及暖温带的干旱气候区。无霜期155-230天,大于10℃积温3100℃-5500℃,年日照2700-3300小时,年降雨量200毫米以下,属灌溉棉区。春季气温回升慢、秋季降温快。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春棉,种植结构单一,连作病害和地膜污染逐年加重,地力中等及偏下,有不同程度盐渍化。面积稳定发展,布局集中,规模大,单产水平和机械化程度高。原棉色泽好,异性纤维含量相对较低。纺织工业基础薄弱,棉花主要运往内地,销售成本高。新疆是我国唯一的海岛棉(长绒棉)产区。
2.目标任务。2010年棉花面积2500万亩(其中海岛棉100万亩左右),皮棉单产125公斤/亩,总产310万吨以上。2015年棉花面积2500万亩(其中海岛棉100万亩左右),皮棉单产130公斤/亩,总产320万吨以上。稳定发展海岛棉,着力提高纤维强力和原棉一致性,扩大异性纤维治理成效。
3.主攻方向。改造中低产田,提高棉田地力。加强抗病育种、品质育种、早熟性育种和耐盐碱育种,改善品种品质,增强品种抗逆能力。大力发展以膜下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节约水资源。推广促早栽培技术,主攻伏前桃和伏桃,进一步提高单产和成熟度。规范高密度超高产栽培模式,推广机械精量播种技术和残膜回收技术,示范机械化采收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植棉效益。研究枯萎病、黄萎病、蚜虫、红蜘蛛等重大病虫害的防控技术。开发新型降解地膜,净化土壤环境。
五、建设重点
围绕我国棉花发展任务,对优势区域内304个产棉大县,按照“整体规划、分批实施”的原则,加大项目资金投入,从加强标准棉田、良种繁育基地、科技创新体系、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入手,切实提高我国棉花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构建我国棉花安全保障体系。
(一)完善良种繁育体系。长期以来,我国棉种企业规模小,投资能力弱,种子繁育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制种质量难以保证,严重影响了棉花新品种优质高产潜力的发挥。根据各生态区棉花种植面积和用种需求,在全国建立原种繁育基地3万亩,年产原种260万公斤;建立良种繁育基地260万亩,年产棉花良种23400万公斤,初步形成原种和良种配套的棉花种子繁育体系,保障8500万亩棉花生产的良种供应,使优质种子统供率达到90%以上。项目区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沟渠硬化、新打机井、旧井维修、泵站配套、田间作业道路配套建设;考挂室、加工车间、种子晒场、种子仓库建设;种子加工、质量检测仪器设备购置与完善;棉花原种及三圃材料引进。
(二)建设标准示范棉田。加快高标准示范棉田建设,完善现有田间排灌设施,提高基础地力,增强技术承载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按照“稳固高产田、提升中产田、减少低产田”的思路,通过平整土地、配套完善现有田间排灌设施,配合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农艺措施,提高棉田防渍抗旱保障能力和土壤地力,达到高产稳产棉田标准。全国建立高标准示范棉田面积150万亩,辐射带动6000多万亩棉田生产水平提高。长江流域棉区,根据两熟连作面积大、复种指数高、田间排水困难的特点,重点配套建设塘坝结合、井渠结合、排灌并重的棉田工程体系,并完善土地平整、田间作业道路建设,为棉油连作、水旱轮作打下良好基础。黄河流域棉区,根据麦棉两熟套种面积大、保灌面积小、抗灾能力弱的特点,重点建设井、渠、机电设施,达到每50亩棉田一眼深井的标准,形成以保灌为主、灌排结合、井渠配套的棉田工程体系,增强节水灌溉能力,提高棉田产出能力。西北内陆棉区,根据灌溉农业的生产特点,重点改造中低产田、培肥地力,大力发展膜下滴灌设施,提升农田水利设施的水平和灌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