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制鞋工业转移动向研究
2.孟加拉的优势
在对欧盟鞋类出口上,越南和中国是孟加拉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欧盟将于今年底取消给予越南的GSP待遇,孟加拉制鞋业将从中受益非浅。欧洲已给予包括越南在内的176个欠发达国家以GSP待遇,允许其产品低关税或免税进入欧盟。孟加拉业界表示将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吸引台湾、香港、韩国等地工厂转移到孟,扩大对欧盟鞋类出口。
与此同时,中国及越南鞋类出口遭遇反倾销,加之中国及东南亚工人工资近年急剧上涨导致鞋类生产企业竞争力减弱、大量意大利及中国台湾制鞋企业纷纷将工厂搬迁至孟加拉。
2008年前6个月,6家台湾家具及制鞋企业先后将工厂从中国内地及越南转移至孟加拉,投资总额超过2亿美元,约占孟加拉出口加工区总招商额的三分之二。
最近,韩国制鞋企业也有向孟加拉转移的倾向,DaeMyung制鞋有限公司昨日与孟出口加工区管理局签订协议,决定在孟卡纳普里出口加工区投资761.9万美元兴建鞋厂。
3.鞋企投资孟加拉的弊端
孟加拉制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是10%的原材料进口关税和15%的增值税。另外,孟加拉经济基础薄弱,资源贫乏,生产力水平落后,人口整体素质低下;人力资源丰富、廉价,但缺乏熟练劳动力。据世界银行统计,孟国尚有约5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其中34%的人口生活在极贫线以下;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基础设施如电力、港口、电信、交通等极为落后;经济基础过于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各级政府腐败现象严重。这些不利因素将制约着中国制鞋企业转移孟加拉后的发展。
制鞋业迁移遭遇水土不服
产业转移遵从“梯度原理”,由成本较高的地方向较低处转移,归根结底是一种市场行为。但不是解决制鞋企业根本问题的灵丹妙药。制鞋的转移过程里遇到很多难题。加工制造企业需要设计研发、零配件和物流服务业的配套,而转入地这方面,功课不足。“转入地”政府都舍得花大力气招商,但缺乏针对性,只讲优点不讲缺点,实际上企业最关心的是缺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企业能不能生存。例如,物流服务业滞后;缺乏产业链,开一个鞋厂,供应链有底子、鞋带、皮革、五金、鞋盒,等等,珠三角除了有配套厂,还有各种专业市场,如建材、五金、涂料、模具等,当地即可送货上门,内地基本没有;政策环境差,兑现性不强;社会化服务缺乏,企业“额外”负担重,对高级管理人才缺乏吸引力。
鞋业目前较为成功的只有江西赣州华坚鞋业及宝城江西上高裕盛鞋业,其他多数鞋厂都还处在磨合期,必须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目前,大多数内迁鞋厂还属于加工厂性质,主要以鞋面加工为主,其他技术含量高的环节仍然放在广东。
正是转移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迫使广东朝“总部经济”方向迈进。把企业总部、品牌、技术研发等部门留在广东,把需要大量土地和密集劳动力的工厂放在内地,成为很多企业的新选择。
迁移到海外的企业日子也不好过。
走海外路线的则比内迁更艰难和漫长,到印度、孟加拉国、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国家设厂制鞋行业遇到了很多难题。劳动力素质低下,表面看劳工成本好像是比较低,缺少熟练的产业工人。产业链配套不完备,制约制鞋业的发展。管理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语言、宗教及生活习惯的障碍,许多企业并没有获得想像中的效益。
总的来说,我国制鞋产业转移正方兴未艾,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产业转移的还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也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大表现。产业转移非一蹴而就,大规模全方位转移需要较长的过程,国内产业转移至少会持续十年以上。转移的速度和广度取决于中西部和东南亚地区是否具备承接转移的能力和条件。除了地理位置、交通、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产业链资源等因素外,政策环境、意识观念也对转移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