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观察:纺织从制造到创造 大小企业需同舟共济
陈伟鸿:这项技术在世界上也是顶尖水平的?
邱亚夫:也是顶尖水平的。
邱亚夫:没有人生产到500支。所以这些都是,科技就带来了很高的附加值,它会对我们的纺织原料的拓展,一些原来不能用的,我们可以用了。再一个就是更重要的经济意义,他会带来上百亿的效益,这项科技就是把短纤维纺成高质纱,大大的节约了原料的成本,在30%。
另外,像我这套西装,大家最讨厌的西装的这种抗兑性问题,我可以说,我把这个西装现在,如果脱下来,团成,做到我座位底下,提起来一抖全面恢复。
陈伟鸿:您刚才提到的这个技术改造,除了我们看到科技创新之外,是不是还包括了一些传统的技术改造?
邱亚夫:大家认为的纺织厂震耳欲聋,那个梭子,引导纱线的梭子这么长。
陈伟鸿:就是大家说话都要靠喊才能听得见。
邱亚夫:而且要带耳塞,而且我们,这个梭子已经变得像一个,这么一公分长的一个,高科技的一个箭头去带动。
邱亚夫:箭杆。
杜钰洲:喷气。
邱亚夫:降低了分贝,不像原来那么震耳欲聋,现在能够,原来95分贝左右,现在大概在60分贝左右,传统的概念已经基本消失了。
陈伟鸿:纺织业的振兴规划当中也特别提到要培育具有影响力的,我们的自主品牌,你觉得这个规划的出台会不会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大量的服装企业可以来做品牌,而且能做好品牌。
B:这个纲要里面,我觉得对品牌的促进方面,我觉得还是很不够的。因为品牌的促进在某种意义上讲,比科技的促进,科技贡献率更重要的一个问题,中国人在消费品牌的时候还有一种,总是认为外国的品牌要更好一些。那么,这就是说,在品牌的消费促进方面我觉得可以做更多的工作。
D:在品牌的问题上头它不是一个能够在短期内,咱们靠打造的办法所能形成的。更多的来讲,品牌是一个长期,一种培育的过程。为什么呢?振兴规划当中要提品牌的建设,我们认为,现在目前品牌建设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其实这也是国际普遍的一种经验,就是人均两千到三千美元,GDP收入的时候,应该讲是品牌建设的一个最佳时期。在这个时期来提出品牌,不是说三年咱就能打造出品牌,而是说品牌的这个建设问题在现在尤为迫切,需要更加引起我们的一些重视。
杜钰洲:本土的品牌现在人气在上升,就我们展览会就可以看出来,在中国品牌面前的这个市场非常活跃。30年,真正搞品牌也就是15年,那前15年我们还在学习打工,现在开始研究品牌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怎么样理解现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多元生活方式,因此我们能适应多元文化,多元生活方式,我们就成为世界的好牌子了,我想这个距离应该是缩短。
陈伟鸿: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家看到,尤其是服装行业,大的牌子似乎都不是我们国家的牌子,我们大家更多的承担的是一种加工的,这种功能。所以你看到,第五大道上可能卖的很多衣服,几百,上千,上万美元,但是我们的加工费可能就是才几个美元。所以有人说,我们的纺织服装业只是一个洋打工,但是我想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担任这种洋打工的角色,有没有可能在很短的时期,在我们这个规划出台之后,我们扔掉这个洋打工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