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面料渐成时尚电影中的最佳配角
生意社5月11日讯 时尚品牌的光鲜夺目就像电影中的光影闪回,面料在其中绝对是重要镜头。
对于类似ZARA和H&M这样的品牌来讲,供给链是其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而对于为其提供面料的上游面料供货商来讲,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客户的产品定位和运作模式。
让ZARA引以为傲的正是其堪称“极速”的供给链。“做时尚的跟随者,而不是创造者”,这就意味着他们要对产品从设计到销售上架的这段前导时间进行有效控制。资料显示,ZARA的前导时间大概为15天,即便是在远离西班牙的中国开设门店,它也奇迹般地保持了15天的极速。
而信仰“时间、品质和价格”三合一的H&M则竭力在效率和成本之间寻找利润平衡点。H&M的前导时间最快为20天,比ZARA晚了5天。不过这5天却让H&M赢得了成本优势––服装售价比ZARA便宜了30%~50%。
那么,在这短短的十几二十天当中,他们是用怎样的经营理念来支撑其快速运作模式的?面料企业在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理念决定模式
H&M推崇的“三合一”理念中,成本的优先级别最高。因此其生产地总是向拥有优良劳动力、低廉工资和高质量生产的地区转移。目前,基于采购成本的考虑,H&M已将60%的生产量放在亚洲,其余则在欧洲进行。一般而言,常规的时装和童装在亚洲生产,量小且流行性强的服装,则在欧洲生产。
H&M认为,并不是所有产品的前导时间越短越好,适当的前导时间才有利于品牌在价格、时间和品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据说,H&M的代工价格虽然压得极低,但量却很大,并且对质量的要求很严格,检测涉及到面料生产的每一个步骤。另外和别的国外品牌不同,H&M只和已经加入其名录的供给商合作,其高门槛的设立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协调合作关系。
而对于ZARA来讲,时装最重要的是要紧跟时尚,而时尚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变。因此他们与面料供货商的合作又是另一种模式。
当时尚杂志还在报道当季最新服饰潮流时,ZARA的橱窗里就开始展示迎合时尚潮流的新款服装了。ZARA正是基于其快速的生产方式随时更换着产品的数量、设计、面料、色彩、生产程序以及设计样式,这同时也决定了ZARA非常有特色的采购环节。在布匹采购方面,ZARA主要购买原坯布,根据时尚需要进行染色后再生产。这不仅缩短了生产流程,可以迅速应对市场上花色变换的潮流,同时有效降低原材料的库存成本,并防止缺货的风险。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其实H&M和ZARA也追求量,但并不是追求每种款式能卖多少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款式的多样性。ZARA每年推出的服装超过12000款,他们追求的是因为款式的多样而走高的面料整体用量。同时,ZARA为防止对某家供应商的依赖,同时鼓励供应商更快的反应速度,他们所有的原材料供应来自多达260家供应商,每家供应商的份额最多不超过整体的4%。
如何做好最佳配角
据了解,在产品设计和品牌影响力上稍逊于ZARA和H&M的C&A,他们在中国地区的原材料采购大多来自江浙及沿海地区;GAP所用的面料也多为原地采购,再由指定的贴牌企业进行加工生产。因此,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面料企业加入了为“高街品牌”供货的队伍。
说到为这些品牌供货,很多企业都表示,其实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难。例如H&M,他们给供货商的每单业务量至少是10万米或20万米,并且通常而言,像H&M这样的品牌更加遵守行业规则,也对自己的产品更有计划性。因此无论是原材料还是成品花色,他们在面料生产过程中的变动并不大。为ZARA供货,虽然在交货期和时尚反应速度上的要求更高,但只要具备了相应的措施,还是能应对自如的。
并且,为这些品牌供货,不但能让国内面料企业在实际效益上有所收获,还能获得长远的、无形的资源。
首先,无论是H&M还是ZARA,都相对更重视面料的环保等各项指标,因此会在经过多次检测、确认后才与面料企业达成合作,进行大批量生产。这一检测战线一直从纱线延伸至染色,无形中提升了供货商整个产品链的严谨度,在其他面料产品的生产上也领先一步。另外,因为在产品设计方面,他们(例如ZARA)更多地是从其他时装品牌的发布会上寻找灵感,第一时间汇集巴黎、米兰、佛罗伦萨、纽约等世界时尚中心发布的最新趋势。这些信息被迅速反馈后,马上会有专业的时装设计师团队分类别、款式及风格地进行改版设计,重新组合成全新的产品主题。之后由ZARA总部一个以设计专家、市场专家和采购专家组成的260人的专业团队共同探讨将来可能流行的服装款式、花色、面料等。结果出来后,供货企业可以在相对超前的时间内获取这些信息。而H&M则采取了与知名时装设计师合作的方式提升服装产品的附加值,出现了以设计师命名的限量版服装,给了供货商一个间接与时装大师合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