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服装产与商的“危机抗体”
看来,“危机”造成的显性以及隐性伤害客观存在。那么,除了产业结构的因素,常熟产业集群相对于其他产业集群是否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
值得回顾的是,2006年“暖冬”给常熟服装产业带来的一次残酷,但又意义非凡的“洗礼”。
2006年,因为看到羽绒服行情上涨,许多原本生产休闲装的企业纷纷改弦更张,转而生产起羽绒服来。结果是,“暖冬之殇”让常熟羽绒服产业着实打了一个寒颤。2006年,常熟地区整个羽绒服行业的销售量平均不到30%,羽绒服出现大量积压,有人甚至开出50元一件的低价大批量收购羽绒服。
“自此,常熟服装产业开始真正学会自省。”常熟纺织服装协会秘书长归无忌对记者说道,“最明显的两个变化就是,企业进一步明确了自身的产品定位与发展战略定位,增强了设计开发能力,不再盲目地跟风,同质化竞争的现象有所缓解。其二,盲目招工、扩张产能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
除了这堂学费昂贵的“课”,归无忌亦表示,常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初具“抗风险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还包括:随着金融危机下“消费下移”的趋势,常熟服装产业整体的“性价比”优势开始显现。此番结论,也在记者此次走访的多家常熟服装企业间得到了印证。
江苏圣客朗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钦林表示:“同样的工艺水平、同样的质量保证、同样的设计含量、一半的价格定位,常熟服装品牌的‘平民时尚’定位在金融危机消费力减弱的情况下具有显著的竞争力。”
“我们现在想的,就是要尽心尽力为9亿农民服务,为他们提供品质好、款式新、价格廉的服装。”苏州迪枫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学琪亦表示,“民牌”路线在金融危机之下更能针对现实的市场需求。
据了解,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迪枫没有影响,金融危机以来迪枫公司的产销率达到99%,创近几年的最高水平。
除此之外,作为常熟服装产业不能不提的“渠道明星”,常熟服装城亦缘于扎根“大众化”的“群众基础”,成为金融危机下的抗风险范本。
业内专家分析道,常熟服装城中许多本地纺织服装企业进驻,直接面对销售终端,没有中间环节的利润瓜分,更具价格优势,同时市场和技术等信息能够及时地传达给后方。
由此引发的一个题外话是———不管是从产品定位还是从商业渠道拥有的“天时地利”,“平价时尚”似乎正在成为常熟服装产业主打的特色王牌之一。问题是,“性价比”的优势是否会因此与常熟纺织服装产业的高端品牌形象树立产生“排异反应”?
事实上,问题的本质与常熟纺织服装产业的“走向”密切关联。常熟纺织服装协会秘书长归无忌希望用辩证的视角来予以客观分析。他认为,从目前来看,常熟服装企业除了在价格优势上做文章,同时也在研究流行趋势,也在讲究品牌个性塑造。这种定义下的“性价比”优势,在国内专业市场中是普遍具有竞争力的“主流趋势”,另一方面,除了走“亲民”路线,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常熟服装产业集群的整体形象一定会在不断的优胜劣汰中实现“质”的向上提升。
以波司登为例,它选择的是一条“做大做强”的发展路径,而标杆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将为常熟服装产业的形象塑造起到“牵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