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首页 | 搜索 | 产品 |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人才 | 论坛
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新闻订阅  我要投稿
纺织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首页 > 正文
【收藏到商务室】

外贸鞋企转内销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http://www.texnet.com.cn  2009-06-17 09:09:18  来源:东南早报 收藏

  观点二:

  低价竞争难以为继

  一直以来,低价是绝大多数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共同形象,也是其攻城略地的制胜法宝之一,家电、纺织、机械等行业无一例外。但低价竞争的弊端也显而易见,不仅容易引发贸易摩擦,而且产品出口的利润空间微薄,人民币的升值,使得依赖低价竞争模式的中国企业出口利润空间变得更小。

  吴宇寒认为,依靠创新实现企业转型,是企业应对危机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泉州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依靠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了单位制造成本,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转变。

  他说:“现在很多人把工艺品误认为是艺术产品。我们首先是不要自己误导自己,自己骗自己,工艺品首先就是商品,必须有使用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增加利润。我觉得现在转型最主要的是企业主导思想观念要跟上经济发展的节奏。”

  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美国依靠产业创新加快工业化进程,率先走出经济衰退;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日本通过发展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使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为摆脱亚洲金融危机,集中发展28个知识密集型产业,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经济复苏。以创新为动力,推动企业转型和产业创新,是这些国家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

  吴宇寒说,只有依靠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才能更快地走出危机,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才能使企业永远处于发展前沿。“企业始终要抓住研发不放松,这样能够在危机来临之时主动出击,靠产品实现企业的转型。”他说。

  林巧英指出,无论是外贸企业转向国内市场,还是国内企业开拓国外市场,都有一个市场对接的问题,要以创新思路开拓新市场,看准市场发展方向,统筹考虑新市场的机遇与风险,转型才能更加顺畅。

  观点三:

  内外贸并举图发展

  长期以来,对我国企业来讲,内贸和外贸是实实在在的“内外有别”。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外部需求下降,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开始把目光“向内转”。

  陈国成认为,外贸企业做内贸,可以有效分摊风险。企业只有兼顾国内外两个市场,才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他说:“一条腿走路,路不好走的时候就容易摔倒;如果两条腿走,就稳当多了。”

  他说,其公司提出了“外贸减产内销补”的战略目标,以尽力消除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然而,内销市场本身就已经是一个竞争过度的市场,低价低质,利润微薄。这对转型企业是一种挑战。比如,要新建一个营销通路,对人员和资金都是很大的压力。外贸企业要想在内销市场分一杯羹,实属不易。

  他介绍:“现在是企业整合的一个较好的时期,如果条件成熟的话,可考虑与国外品牌合作,帮助他们拓展国内市场,我们则借助其营销网络到国外参与竞争。”

  他说,一方面,公司努力扩大市场覆盖面;另一方面,公司在内部积极开展“练内功”活动,积极开发新产品,丰富产品线。

  目前,格林公司这一策略的效果相当明显,内销势头良好,基本实现了“外贸减产内销补”的战略目标。他说:“格林正逐步腾出精力,减少外贸依赖度,加大拓展国内市场的力度。目前,公司的内外销售比例已经从原来的4∶6改为5∶5,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能达到内销大于外销的状态。”


转载本网专稿请注明出处“中国纺织网”
编辑:芦苇
贸易行情论坛】 【打印】 【关闭】 【我要收藏
文章关键词: 转型  外需  出口  内销  鞋企  创新  销售  外贸  贸易  形势分析 
「相关报道」
更多精彩行业动态
进入行业动态>>


免责声明:浙江网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纺织网上刊登之所有信息不声明或保证其内容之正确性或可靠性;您于此接受并承认信赖任何信息所生之风险应自行承担。浙江网
盛生意宝股份有限公司,有权但无此义务,改善或更正所刊登信息任何部分之错误或疏失。

站内支持: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法律声明 - 意见反馈 - 企业邮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纺织数据库 - 快速产品通道 - 外贸助手
兄弟站点:生意宝 - 国贸通 - 中国化工网 - 全球化工网 - 医药网 - 中国服装网 - 机械专家网 - 中国农业网 - 中国蔬菜网 - 浙江都市网 - 中国红娘网 - 南阳商务网
糖酒招商网 - 中国卫浴网 - 中国粮油网 - Global Buyers & Suppliers - ChinaChemNet

中国纺织网 版权所有 1997-2014 浙ICP证:浙B2-20080131
服务热线:0571-8822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