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业:4万亿时尚消费进了谁的口袋?
生意社12月1日讯 2008年到2009年,因金融海啸引发市场变革,在中国服装品牌竞争阵营里好似一阵龙卷风。
而广东,生产廉价大众化服装的加工厂却在加紧加班与下单。
当服装管理专家杜夏接到一个电话:“不是说经济危机么?怎么我们这里天天都必须加班啊?”没错,这正是核心堂管理公司的一个旧交,他们是以批发为经营模式的服装公司。
的确,就这一年间,虽然中国本土中高档成衣品牌大多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可是,南到虎门富民,北到沈阳五爱,熙熙攘攘的成交人群不见稀少。并且大众快销品牌的生意仍旧红火。
为什么如H&M这样的品牌被排队抢购?为什么定位高的百货公司灯火通明却人流日渐稀少?而为什么国外奢侈品大牌却又在中国开了新店?又为什么批发市场,如北京动物园、大红门的成交额却在2008年到2009年比往年环比有上升态势?
在杜夏看来,知道每年4万亿时尚消费都去了谁的口袋,是制定商业设计定位和产品策略首要解决的问题。
大众快销与批发的新一轮博弈
在讲解时尚消费趋势的时候,杜夏认为把服装按照产品分类的方法太OUT。作为品牌企业,当下在管理战略分析的时候,更多管理者把品牌的竞争对手当成同一营运模式的品牌。而大的渠道分类影响着品牌企业思考营运模式,这是北京核心堂品牌管理首席顾问杜夏抛给记者的一个新思路。
通过产品盈利模式分类,当前本土成衣市场被杜夏分为批发、大众快销品牌、中高档品牌和设计师品牌四大类别。如果还有第五种,杜夏认为只能归类为“其他”。因为其他类包括网络销售、邮购或者精品店销售,其份额很小,未来三年尚不具备可观盈利商业价值。
据核心堂品牌管理机构提供调研数据综合分析,这四大类别分别占据整体消费份额。
2008年一整年的全国时尚消费数据可以展示给业内两大主角:大众快销品牌企业群与批发商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