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制剂在制革工业中的应用及其前景
6酶软化
现代制革上讲的酶软化已与传统酶软化迥然不同。
第一,从工艺设置上讲,传统的酶软化是在脱灰之后设置的专门工序(或称之为常规酶软化),而现代酶软化则不尽然,它可能是一个阶段。现代酶软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脱灰后酶软化、浸酸中的酶软化以及蓝坯革复鞣前的酶软化。
第二,从工艺条件上讲,传统的酶软化需要在较高的温度(36~38℃)下作用,而现代酶软化要求在较大用量、较低温度、较长时间的条件下进行作用。第三,从软化效果上来看,传统酶软化的可控性差,质量不稳定;而现代酶软化的可控性好,可作用于皮的内层,且内外软化均匀,从而显著地提高成革质量。
(1)脱灰后的酶软化通过脱灰后的酶软化,可以进一步除去胶原纤维间质和分散纤维。软化不足,成革板硬、粒面不清晰;而软化过度,则成革柔软,但易产生松面、延伸性大以及粒面强度差等质量问题。适当的酶软化对于提高成革的感观性能至关重要。可用于脱灰后的酶软化(常规酶软化)的酶制剂,国内产品主要有:工业胰酶、AS1398中性蛋白酶、EB-1低温软化酶(四川大学研制)。国外产品主要有:德瑞公司生产的OroponOO(活力1000LVU)和OroponOR(活力700LVU);诺维信公司生产的NowolaseNS(活力700-850LVU)和NowolaseNG(活力1000~1200LVU)。
(2)浸酸中的酶软化关于在浸酸浴中对裸皮进行酶软化的问题,国内外都有过很多的研究[11-12]。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Grimm就指出了蛋白酶在弱酸性范围内软化裸皮的可能性。Pfleiderer对在酸性范围软化裸皮进行过描述,印度中央皮革研究所也对酸性和碱性蛋白酶软化生产打光小山羊革进行了研究。蒋千里等人筛选出了小分子质量的微生物酸性蛋白酶,用其与3350酸性蛋白酶对酸裸皮进行软化对比,结果表明:前者的渗透性更好,软化作用也更为均匀、深透。大量研究表明:酸性条件软化裸皮,其作用缓和、均匀,可以获得与单独使用中性蛋白酶基本相近的软化效果。可用于浸酸中的酶软化的酶制剂,国内产品主要有:537酸性蛋白酶,无锡酶制剂厂生产;3350酸性蛋白酶,上海酒精厂、无锡酶制剂厂生产。国外产品主要有:德国罗姆公司的DroponDVP、丹麦诺维信公司的NowolaseABG等。
(3)蓝湿坯革的酶软化
国外对于蓝湿坯革酶软化的研究起始比较早,20世纪60年代末Pfleiderer就对蓝湿坯革的酶软化进行了研究,相继国内外对蓝湿革酶软化的研究还有很多。国内魏世林等用国产537酸性蛋白酶,对蓝湿革进行了软化研究。单志华等人也先后对蓝湿革的酶软化进行了研究。笔者[5]在研究开发猪绒面服装革时,曾使用一种酸性蛋白酶,对削匀后的蓝坯革进行过酶软化,然后,再进行铬复鞣,后续工序按常规进行,如此,获得了质量上乘的猪绒面服装革。余凤湄[13]以自行研制的一种复合酶为软化剂,对其应用条件进行了研究,确立了最适宜的工艺条件,并与常用的制革蛋白酶比较,从多方面考察了该复合酶的软化效果。结果表明:几种酶制剂进行软化,复合酶的软化效果最好,其余依次为537酸性蛋白酶、胰酶、AS1938中性蛋白酶以及166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