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年:一个梦想的成真渴望
2004年,“丹巴拉”介入裘皮服装———这块新业务有一半靠外加工。封海明琢磨,将生产加工从企业中分离出去,利用自己开发设计和营销优势,专做产品通路。事实证明这种效果很好。
封海明认为,服装企业必须要脱离纯粹综合性工厂的模式,该分离必须分离。这样,一部分企业从事于设计,一部分从事生产,一部分从事营销,把每个企业特长都充分发挥出来,企业甚至行业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或许,连封海明自己也没有想到,当初自己有效剥离生产加工业务,集中精力做产品开发和营销的行为,会与如今服装业要求的“业务的精细化”方向不谋而合。
长期浸润在服装行业里的人恐怕都不会否认,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源整合的时代。一个企业只要拥有了资源整合的能力,那么它在未来就有可能拥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广东比音勒芬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谢秉政认为:“谁的整合最好,谁的能力就最强。”
当年,谢秉政与韩国服装设计师联手,共同打造“比音勒芬”品牌。他说:“由于我们较好地整合了中韩双方的资源,不仅使得品牌本身得以健康发展,而且让消费者感到我们的品牌与众不同。无论是设计创意、市场营销,还是人力资源,方方面面都需要进行资源整合。”
在山东如意集团董事长邱亚夫看来,“如意”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发展,原因之一就在于,该品牌能够沿着科技发展、产品设计以及流行文化的道路去整合世界资源。就毛纺来说,“如意”与澳大利亚的羊毛相关组织结构进行一贯的良好合作,因此,“如意”能将国际上先进的羊毛制作技术、品牌运作理念、国际化的人才等为它所用,同时始终在科技方面保持超前的研发能力。
邱亚夫表示,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要善于整合全球的资源。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整合全球的人力资源,即整合其技术人才,设计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等资源;二是要整合全球优秀企业现有的品牌资源、市场资源,为国内企业所用。
高科技
信息化成主攻方向
中国服装业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融合了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产业,跟服装的工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其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蒋衡杰指出,目前我国服装工业缝制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国际领先,但是服装科技水平在全球仍然比较低。如果要实现服装强国的梦想,首先就要成为服装科技领先的强国,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
实际上,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说,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就提出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七大后,又进一步指出国家工业化与信息化必须融合发展。这事实上也暗示,每个行业(包括服装行业)的制造企业,应该按照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思路来进行发展。
中国服装协会科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闻力生认为,目前服装企业资金的投向主要在于服装生产系统的技术改造、营销网络建设、物流系统建设、信息化建设四个方面,而信息化建设又是最主要的方向。
闻力生表示,服装行业要能做到生产过程信息化。但是,一个现实是,现在服装企业在这个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中出现了一个断点,即三维人体测量。绝大多数企业在三维人体测量方面的技术根本达不到。事实上,三维人体测量对服装行业各个环节都很需要,包括整个服装行业的人体标准,中国人的体型标准,以及制造服装所需要的标准都需要三维人体测量。
闻力生还介绍到,目前出现了一个“仿人工神经网络知识管理系统”,它有别于过分强调功能性的ERP、客户关系管理以及供应链管理的是,能用模仿人脑构成的神经元组成网络,大大提高了准确信息的到达。同时,它能够优化不同数据,然后在优化的基础上进行市场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