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年:一个梦想的成真渴望
品牌环境再塑造
促品牌良性生态群落形成
关键词品牌生态
扶持自主品牌快速成长要从硬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入手,要讲品牌生态。所谓品牌战略就是必须要从品牌生态环境入手,促进品牌群落的生态系统,直至产生高生态价值和高生态位的品牌。
关于“品牌生态”,杜钰洲用了鲜活的事例加以说明:在CHIC2010上,韩国展团在“被动员”了3年后,第一次组团参加。会后,韩国展团表示非常满意———在展会上见到的客户多得“超乎想像”,离开了这个氛围,这种效果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他们的会长、副会长就建议,东北亚能不能够培养几个世界名牌?看来除了国人,“亚洲兄弟”想改变这一状况的心情也非常迫切。
缺什么?就是没有产生“国际大牌”的良好环境———环境不到位,光有好的愿景是没有用的。
“擅者谋势,不擅者谋子。”杜钰洲认为,用扶植的方法,靠几个拿到“国家名牌”的大品牌证明区域产业实力的做法只是“谋子”,这是远远不够的。
如同戈壁滩建绿洲,只移植几颗大树,即便拼命浇水施肥还是活不了。但是,如果依靠天山融雪形成绿洲的生态,有小草、灌木、花草、乔木,有动物昆虫,也有人的生息与耕作,它就会形成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适应各种生物的生长。要取得庄稼的好收成,与其揠苗助长,不如改善生长条件。
品牌是社会化生产与交换关系的产物,离不开如同“水”一样的产业生态机制。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也认识到了“群体”的力量。
“环境效应对品牌的影响太大。”这是大连思凡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总裁周严近一年来最深切的感受。她说:“我过去觉得,思凡这种受众不是特别多的品牌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但现在认识到,光靠自己的力量太小了。”她意识到,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不能只是处理系统内的问题,还要整合社会资源。
现在做什么都讲“人气”。
“人气就是生态环境。一心一意营造一个好的品牌环境,就和我们人类维护大自然生态一样。”杜钰洲强调,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要加大公共服务,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政策的有利推动作用,调动行政、协会、企业和各类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共同营造品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除了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自然、生态这些大环境的宏观影响外,在技术进步、文化创意、生产组织、企业管理、质量体系、信息化、物流网环境、培训体系、市场开拓,国内外交流,节能减排和工业园区公共规划建设等方面都要做好公共服务工作。
除此之外,还要特别重视品牌建设的科技与环境文化因素。
杜钰洲指出,中国服装走品牌强国之路,要适应国内、国际新的文化大环境。从文化创造力角度,即要求正确处理民族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又要正确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前一个问题针对全球化时代,如何在世界多元文化共生条件下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后一个问题关乎民族文化传统如何继承与创新。
品牌动力再强化
人才要举合力集成创新
关键词人才机制
落实名牌战略,根本动力在于加快培养本国高素质人才。要把重心放在人才战略上,尤其是要从人才机制上面下工夫。
改革人才机制,前提条件是转变思想观念,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方面,解放思想,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戈巴克在与杜钰洲的交谈中曾提到,在与中国企业合作中发现,中国对设计师的定位和法国不同:法国的设计总监很权威,中国的设计总监没有权威。
现实情况是,中国的企业没有几个总监,缺少创意。并不是产品种类少,而是看不出品牌的独特风格。同样是简约,但又说不上“此简约”与“彼简约”有什么不同。很多企业,延伸的品牌不少,但也搞不清楚有什么个性和共性。
杜钰洲分析,中国交响乐团之所以进步很快,是因为一些交响乐团已经实行了艺术总监制。艺术总监具有最高权威,来统领那些钢琴大师、小提琴大师、独唱大师,因此有了水准极高的交响乐。
提高设计的权威性急需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很多老板可能会说“找不到这样的人,不对市场路子,还不如我说了算”。这是个普遍现象,但我们要共同研究,如何创造可以推动新人产生的平台。否则,大家都挖墙脚,到最后只能没的可挖。
这本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服装产业形势这么好,国际国内需求这么大,没有后续力量怎么行?
就像浙江印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艺术总监应翠剑说的:“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时代发展太快了,服装企业过去门槛比较低,从工人进入门槛就很低,未来应该有高素质人才,是各个领域的人才。我们要不断创新,就需要有人才去做,要国际化,也需要人去做。”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两次转型。目前,已经基本完成第一次转型,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这是经济体制的转型。现在进入了第二次转型,及从资源投入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型,这是发展方式的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低成本劳动力投入向创新转移,是粗放发展向科学发展的转变,要求以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去解决科学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
完成第一次转型靠的是以人为本,实现第二次转型依然靠的是以人为本。所不同的是,完成第一次转型更多的是发挥人的实干精神,轰轰烈烈,大干快上,终于较快的发展成世界制造业大国,出口大国和消费大国,而实现第二次转型更多的是要发挥人的创新精神,挖掘人的创造力,创造潜力。
在新时期,适应国民消费结构升级,尤其是对服装品质的更高物质需求,对审美体验的更高文化追求,同时面临着在成本提高的压力和资源、环境的更多约束,特别是要面对后危机时代外部环境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这一切因素都将成为中国服装业加快提高创新能力,加快自主品牌建设的动力。唯有具备一支创新思维超前、创新能力领先,创新实践扎实稳健的人才队伍,才能带领全行业顺利的完成第二次转变,实现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