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知识]白沙河谷的黎族文明:织锦
生意社9月6日讯
龙被,也称为崖州被,有些地方叫做大被,汉代有“广幅布”之称。龙被是黎族织锦在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过程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术最高超的织锦工艺美术品,是黎族进贡历代封建皇朝的珍品之一。而在此之前,黎族纺织技艺已经经历了约2000年左右的发展史。
潜心研究海南黎族文化20余年的海南大学周伟民教授更认为,是4000多年前黎族人民加工制作树皮布开启了古代中国手工纺织的先河,因为最初的原料就是来自于树皮中的纤维,以后的织物原料,也基本取自天然。
在历史的长河中,黎族织锦艺术充分显现了黎族妇女的创造才能和艺术造诣。她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出黎锦织绣的艺术图案,图案十分强烈地反映了对生活、劳动及大自然的热爱。据考证,各地区的花纹图案是根据生活环境、地理条件等自然形象,加工变形制作而成。她们还选用多种野生和培植的植物制成染料,分别将棉纱线染成红、黄、黑、蓝、青等色彩,因而织绣出来的成品图案绚丽多彩。
而在黎族文化研究者还惊讶地发现,黎族织锦技艺经历漫长的岁月,不仅是黎族妇女智慧的集中表现,还融入了人伦的意义。
精美细致的图案、纯自然印染的制作过程,和黎族族徽图案中所蕴涵的深意,无不一一体现出黎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勤劳的民族。这种优秀的织锦技艺在当时甚至远远超过后来以纺织刺绣闻名世界的江南地区,相当一部分史料记载,是中国纺织业改革之母黄道婆将黎族织锦技艺的精华从海南带到江南一带,并进行改良后,才使得现今的长三角迅速发展为中国纺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尽管黄道婆是个带有传说性质的人物,但黎族织锦技术对古代中国纺织业确实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作为一项濒危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纺染织绣技艺被看作是最能体现黎族智慧的成果。然而,随着商业文化的介入,黎族织锦在被保护的同时,却仍然面临着丢失原汁原味的尴尬。
很多商家为了追求利润,批量生产,把需要的图案、买好的棉纱拿去给黎族妇女织,虽然也是黎锦,但已经离开了黎族织锦原汁原味的要求。并且即便在黎区,很多年青人也习惯于穿着汉服,长此以往,织锦的精髓就会在商业化生产的冲击下慢慢消失了。
黎族织锦技艺的式微是现代社会进步不可避免的代价,而她所凝结的民族智慧又恰是无法遗弃的文化精髓,正因如此,对她的抢救与保护,也更加成为了每个爱惜民族文化之人的迫切任务。